3、瞻仰中山陵
(內容提要:南京中山陵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為到南京旅遊必須參觀的景點之一。近代中國人以堅忍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向封建主義衝擊;在中山先生的帶領下,終結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
前些年有景區在全國某主要報刊上,征集寫梅的書法作品。說是如果選中要給付多少萬元人民幣?還有相當權威的公證機構署名。這時候djy市的書法家王維西老先生尚在,我動員他寫一副去應征?內容是“臨水遙收千頃碧,看梅輕點一亭紅”。維西老先生的書法作品很好,書法類的“章草行楷”都寫得出精益求精,時下流行於中國和世界的有萬副以上。
djy市的品牌字,“離堆”、“伏龍觀”、“青城山”、“都江堰”等都出自其手。電腦打印之前,灌縣時候的“市招”,即市麵的招牌字,也多數由維西先生書寫。外地人來看到後,也認為這地方的字寫得好。蘇州寒山寺收存有,王書寫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聽從我的建議王老先生寫了,我也按照報刊公布地址給寄去,但是肯定沒有下文。
更有甚者“5.12”汶川大地震後,某縣級市有人以紀念抗震救災,書法作品大獎賽之名向全國征集。得到的紙張作品要用房間來堆放!天曉得他們會給評獎、發獎?筆者也由地方報刊引導,以兩幅書法作品,參加某次大獎賽。根據規則寫好的字,還得自己出錢裝裱完善。最終結果被主辦方通知,去cd某廣告鋪子,領得一張據說是二等獎的證書。上麵有“中國……”的小印章!天知道這證書有多少含金量?據電視節目:已經有借征集之名,將別人的書法作品,改成自己名字使用的。被人發現後雙方的對簿公堂,官司打得不亦樂乎。現在國家已經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也加強文化市場監管,上述現象已經少見了。
午飯後旅行團的人彙集齊,兩個導遊帶領我們出發步行去中山陵。山間步道兩邊有成排的商店,餐館、飲料店等。前麵說了因為星期六,上下的人都很多。我和武導遊走在前麵,djy市的彭彭導遊走在最後,象是收容隊長一樣。武導遊用從1到10的組詞句式形容南京,車上聽一遍尚記不全。我掏出隨身的筆記,又向他詢問大致記載下來。
心血管病人走路上坡還可以,最不能走下坡,現在一路都是上坡。終於路邊一售貨亭有拐杖,djy市南街口10元一支的;木料龍頭拐杖這裏要賣20元,我也隻好買了一根。同行人有相熟的,對我用拐杖不理解,認為是多事。我也不好多說,隻是講人要服老。過去人上70古來稀,我今年67歲,距離70已經不遠。
中山陵下景區大門外,武性導遊先是辦理門票手續,給大家指定彙合地方。然後簡單講解說:中山陵的建築,體現了中山先生主張的博愛精神,然後是民生、民權、民主等三民主義。建築物上覆蓋的藍色琉璃瓦,體現天下為公、四海一家。bj的天壇頂上也都是藍色,是因為天是藍色的。與中山陵不同的是,天壇的藍色代表藍天,為皇帝君臨天下的意思。接下來是各自參觀,我自己雖然有拐杖,但也隻走到中山陵一半的地方。這裏觀望中山陵幾百級台階,氣勢恢弘上下的人都很多。
網絡載: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麵積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中山陵位於nj市xw區,紫金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穀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彙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