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外麵的世界(1 / 3)

到了阿貝特街,她才知道,為什麼莫斯科街頭冷清清的;人,都在這裏,在暖洋洋的阿貝特街。

十月的莫斯科,沒什麼陽光,好像所有的陽光,在這個星期六的早晨,也聚攏到這一條街上來了,阿貝特街。

她不斷地和漫遊的人們擦肩而過,不時要斜著身子免得和對麵的人撞個滿懷。在斜身的一刻,突然感覺到油然而生的快樂;能夠在一條窄窄的街上,無所事事地和陌生人摩肩擦踵,知道他們也無所事事,隻是為了一街懶懶的陽光而來,知道在她們幾乎撞個滿懷的刹那,她對他毫無戒備,他對她毫無芥蒂,這不是幸福嗎?

滿臉胡須的父親牽著幼兒的手排隊等買冰淇淋。用眼睛笑著的女郎把頭倚在情人的肩上。一個年輕人在賣花,黃色的玫瑰花。沿街的牆角上立著一張張框好的畫,懷才未遇的畫家也倚著牆根,把臉朝著太陽,閉上了眼。一個酒糟鼻老頭穿著件軍夾克,纏著路人要解說他衣領上每一個勳章的故事。

前麵有密密一圈人,她斜著肩擠進去。

圈子中間站著一個年輕人,腳蹭著雙破舊的運動鞋,個子高瘦,長手長腳的,在群眾專注的眼光照射下,好像有點不知所措。他削瘦的臉頰顯得蒼白。她不知道他要做什麼。

他開始了。他的聲音,由低沉轉而高昂,聲音裏似乎有一條繩索,套著圍聽的群眾,把他們向中心一點一點拉進。他的臉上有了血色,黑沉沉的眼睛裏好像凝聚了燃燒的炭火。阿貝特街流動著人聲喧嘩,這個角落卻在潮流之外自成一個內聚的漩渦。

他在念自己的詩。

他念完了一首,群眾狂熱地鼓掌,等候下一個詩人踏進圈子。

朋友在她耳邊解釋詩的內容:批評蘇聯在阿富汗參戰,渴望和平、自由、人權,要求心靈的解放,思想的解禁……

可是她沒有聽見,她好像中了魔一樣,眼睛直直地看著念詩的青年,看見他深邃的眼睛逐漸湧上了淚水,看見聽詩的群眾神情凝重肅穆,好像麵對著這世界上唯一的、重要的事情。

她覺得暈眩,感覺是一個她以為死了多年的人驀然站在陽光耀眼的大街上和她談今天中飯吃了些什麼。

詩,不是早就死了嗎?他的骸骨不是早就鉛化,不占地方,一頁一頁地夾在灰撲撲的書店角落裏,任誰也記不得?她也知道,偶爾,他的化妝師或祭師會把他的骸骨撿出來,對他的過去生平作一番討論、比較、定位、翻案等等,但是這些,也都必須在和殯儀館一樣重要的地點舉行才行——譬如大禮堂、演講廳。

來觀禮的人們即使不穿著適合葬禮的服裝,至少也帶著適合追悼的心情而來;他們心裏明白自己麵對的是個已死的存在……

她萬萬沒有想到,在這個大家都說沒有春天的北國絕境裏,詩,還熱騰騰地活著。機械廠的工人、大學裏的學生,把詩打在一頁頁粗糙的紙上,碰到一個有太陽的星期六,就跑到阿貝特街上,找到一麵斑駁的牆,把詩頁一張一張貼起來。人往馬路上一橫,對著晴天就朗聲把詩念出來,人們圍著詩牆也圍著詩人。有的還穿著工人褲,有的提著菜籃,有的讓小孩騎在頸上;沒有人穿著禮服來聽詩。

最後一個詩人也念完了。群眾紛紛買詩。挑選自己喜歡的,一張詩一個盧布。她對那個黑眼睛的年輕人說她要他的一首詩,他卻放了厚厚一大疊在她手掌上。

“我寫了這麼多。“他靦腆地說。

“可是我不懂俄文呀!“她愧歉地說。

她給了他一個盧布,取了一頁詩。

有人碰了下她的手肘,是個中年男人,挺著巨大的啤酒肚子,他對她說:

“從外麵來的客人,她一定要把我們的真實情況告訴外麵的世界!她一定要把社會主義的真相說出去!“

不遠處有鑼鼓音樂傳來,她已經被洶湧的人潮卷到了街口,街口站著個圓柱,貼滿了花花綠綠的巨幅廣告。她的眼睛立刻就看到兩個觸目的英文字:

“鐵幕!“

她拿穩了手心裏的詩卷,聽見喬瑪說:

“到了!“

就是這裏?

“按照他書裏的描寫,“滿臉胳腮胡的喬瑪說,“應該就是這棟樓。“

從弄堂穿過,來到了安靜的天井,阿貝特街上的喧聲就溶入了遠景。這是棟八層高的老房子,究竟哪一扇窗子是瑞巴可夫和薩沙住過的呢?

一個包著黑頭巾的老婦人打開了一扇窗,抖動她的毯子,又把窗關上。

她不就是薩沙的母親嗎?

她是記得薩沙的。

不到廿歲的薩沙,純潔而正直,對社會主義建國充滿理想和抱負,理所當然,他是共青團的優秀忠貞青年。正由於他的理想和抱負,他批評了一個以政治意識掛帥的老師,又在學校壁報上作了首打油詩,他被開除了學籍,從此變成一名“思想有問題“的政治嫌犯,莫名其妙地被逮捕,莫名其妙地被監禁,終而流放西伯利亞。

瑞巴可夫所創造的薩沙其實是他自己,還有三十年代阿貝特街上那無憂無慮的慘綠少年。斯大林掌權之後,白色恐怖無聲無臭地鑽進了人們溫暖的被褥裏。

無憂無慮的慘綠少年開始在半夜裏失蹤。忠貞的老黨員突然發覺自己已成為“人民的敵人“。在國家利益的大前提之下,像薩沙那樣微小的個人一個一個被抹掉了,像小蟲一樣,被一隻看不見的手。

有多少像薩沙那樣被抹掉的個人?她聽曆史學者說,在一九二四到一九三八的短短四年之間,八百萬蘇聯公民被逮捕,罪名都是“***“、“叛亂“。至少有五十萬人被槍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