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創意為王(2 / 2)

越看越覺得新穎,但不自己注冊的話,也不好體驗到其中真味。馬畫藤索性注冊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賬號,親自體驗了一把。認真填寫了資料後,竟然找到了幾個當年高中一起讀書的老同學,真是意想不到。彼此已經很多年沒見麵了,竟然通過這個小小網站找到了人!

然後他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強關係平台。

多試驗了幾次之後,馬畫藤便搞清楚了臉書的所有算法都是基於關係鏈來思考。比如有A、B、C、D四個人,A和B是好友,C和D是好友,A和C不認識,A和B不認識D。

這個時候,如果A關注了H這個頁麵,而B沒有關注。但A和B是好友,那麼A的點讚動作就會推送給B,而B現在覺得這條消息挺好笑的,也對這個帖子進行了點讚,這個時候C就會收到B的點讚動作。然後一直這樣循環。

那麼很明顯,係統根據平常的對話,加上上述的分析很自然的可以通過係統識別,來判斷他們其實是一個朋友圈。一旦這層關係被認定,那麼A會收到D的推薦,D也會收到A的推薦。

“朋友圈”這個概念,也第一次在網絡上被提及,依然很新鮮!

然後他關注了一下胡一飛的頁麵,發現胡一飛更新的東西都挺有趣。能有這麼多粉絲關注,也並非全是因為人氣才聚集這麼多粉絲。

首先胡一飛的頁麵照片更新非常勤快,內容輕鬆活潑,有搞笑賣萌的,有扮酷的帥照。還有直接在公司內部拍的照片,都滿足了粉絲的好奇心。而且寫的文字也很有觀賞性,有幽默有嚴肅。

這應該是漲粉絲的關鍵因素之一。

不得不說,馬畫藤看的挺準。如果再過幾年,他就會知道一個“內容為王”的新鮮詞彙。

頻繁更新、簡潔明了和個性化,成了“臉書”的標誌。

一家定位為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及時分享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圖片、野性、無保留、富於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

其他一種業內評論說法:臉書是一個“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係統”,是新型的“協同媒體”,是“不停息的網上旅程”,是“個人網上出版物(社區)”,是“網絡中的信息雷達係統”,是“人工搜索引擎”,是“專家過濾器”,是“自組織網絡生態”,是“草根記者”。

“讓用戶將自己的頁麵當成網絡上的家園去精英操作,這點子實在是妙!”

畢竟是新鮮事物,要想馬上擁有成熟的理論是不現實的,好在這並不影響人們對博客的認識和利用。

馬畫藤在Facebook不知不覺瀏覽了好久,一回頭發現自己的粉絲關注數暴增,“怎麼回事?”

看到不少粉絲留言,才曉得自己的賬號竟然正在被網站供上了“明星推薦”位置,“被拉出來打廣告了,真賊呀!”

馬畫藤下線後,立刻就向董事會提議,建議收購這家網站。可惜騰訊發展正勁,還有賺錢的大熱門——遊戲行業正在等著他們呢,沒多少人對一家才上線沒幾天的新網站感興趣。但作為CEO,馬畫藤提出的意見還是得到了重視。他們試探性向“臉書”發出收購邀約,等了很久,沒有等到回音。

回頭一看新聞,才發現騰訊要開高價收購臉書的新聞已經被媒體炒作了起來。搞的媒體一驚一乍,不少圈內人也都驚詫,心道難道胡一飛瞎搞亂搞還真搞出個了不起的東西不成。現在連馬畫藤都看中了,才上線不足一個月就要出錢收購它?!

賣是不賣?

當然不賣了,卻可以充分利用一下,提高臉書的價值。

“尼瑪,好黑的心,這都要利用起來炒作。”

臉書就是拖著,擺明了是要借助騰訊看上他們這家新網站的事情,來宣傳自己。幾周後,臉書注冊用戶上漲率終於趨於平穩,沒有再像之前那樣突飛猛進,不過用戶漲幅依然很快。

這下又有不同聲音傳出了,中國隻有一家騰訊,臉書要做騰訊第二,還早著呢,癡人說夢。

三人成虎,聽得多了,連馬畫藤自己也開始懷疑了起當初的判斷,最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