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故事講得讓人欲罷不能,是電影最迷人的部分。
整個《黑暗騎士》給這個新劇組眾人最強烈的感覺是:不像是在看一部電影,而像是在看《24》精華版。包括查爾斯-羅文,艾麗卡-卡戴珊等人,都對電影已經成片的部分讚不絕口。
如果查爾斯是個影評人,他很樂意將“高潮迭起”、“懸念不斷”、“如同過山車一樣從頭爽到尾”這樣的褒獎之詞送給《黑暗騎士》。若更深入地剖析的話,會發現胡一飛在這部《黑暗騎士》電影之中,完全擯棄了好萊塢幾十年來屢試不爽的傳統類型片敘事模式,進而大膽借鑒美劇的敘事節奏。
就像是另外一部《越獄》,卻比《越獄》更加高端。
傳統的敘事應該是啥樣的呢?
一個叫悉德菲爾德的學者曾在多部著作中總結了一個好萊塢體製下成熟的商業劇本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結構:第一幕建置、第二幕對抗、第三幕結局;在建置一幕即將結束的部分,有情節點I;在對抗一幕即將結束的部分,有情節點II。情節點I和情節點II,分別是劇本在敘事進程中最關鍵的兩個情節點,它們的任務是將情節轉向下一幕,表現形式是“一個事件,它‘鉤住’動作,並且把它轉向另外一個方向”。
好萊塢本質就是生產線,一個成功的模式是要經過無數的成功或失敗的市場案例才總結出來的,而一旦有效,好萊塢向來不忌諱重複重複再重複地使用它。
查爾斯-羅文不敢說所有好萊塢劇本都是按照悉德菲爾德的教材來寫的,但是極大部分商業和藝術佳作身上都可以看到這個模式發揮的巨大作用。
胡一飛卻基本無視了一般模式的考量,而是從線索出發組織矛盾衝突,這就是為什麼讓所有人都感覺非常刺激的原因:美劇的編劇滿腦子想的是衝突製造和解決的密度,他們不太考慮通劇節奏收放的問題;胡一飛的電影從第一分鍾到最後一分鍾,就是不斷地製造衝突、解決衝突、製造更大的衝突、解決更大的衝突……直到最後產生蝴蝶效應,演變為一場波及整個城市的戰爭和社會風暴。
從最開始的銀行劫案——小醜、黑幫、高登,到“抓捕稻草人”——黑幫、蝙蝠俠、市民……
多達23個事件衝突,每個衝突牽扯到的人幾乎都是不一樣的;每個衝突都缺一不可,都為下麵的一個或若幹個衝突埋下伏筆;沒有一個衝突能夠涉及到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涉及到所有衝突;沒有一個衝突統領全片;沒有一個人統領全片。
這些人,這些事,都被一張巨大的網罩在其中。
每件事都得到了解決,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結局,整個過程又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即使作為一位好萊塢頂級製片人,查爾斯羅文看過那麼多電影,哪怕是《T2》、《教父》、《盜火線》這樣的殿堂級電影,都無法在那麼短時間內組織那麼龐雜的網。
不得不讓人佩服!
……
時間踏進了五月份,轉眼間《黑暗騎士》已經開機拍攝了四個多月,在這新的一周。
斯嘉麗臨盆在即,胡一飛卻走不開。
他已經有點入魔了,表現實在非常嚇人,驚人!甚至連邁克爾-凱恩,加裏-奧德曼,克裏斯蒂安-貝爾,凱特-貝金賽爾等人都十分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