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其實頗為淺白,把句子斷開就是:玉之美者,天地形之,世界為亂之物。意思是說:玉之所以美,是因為大自然無心造就了它。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混亂的產物。
吳東仿佛突然之間被澆了一桶冰水,一瞬間茅塞頓開。他立刻明白自己為什麼看不懂畫卷上的文字了,因為那些文字本來都是混亂排列的。要看懂這些文字,就要自己重新排列。你能讀深,就排列艱深的話,你能讀淺,就排列成白話。隻是那樣一句話的信息量就會大打折扣了。
古人惜墨如金,用字凝練,不用標點看似影響閱讀,實則是為了打破人固有的觀念。沒有了斷句,一樣的文字,不同學識的人看就有兩樣意思。
老子的《道德經》不過五千多字,但解釋它的著作就可能有幾千萬字。畫卷上洋洋灑灑少說有萬字餘,這又有多少內容呢?
吳東像是一個看到新世界的孩子,浩瀚宇宙突然完全呈現在他麵前,他立刻覺得自己眼睛看不過來,腦子不夠用了。
忽然,他眼前的字體被打亂,重新排列。十幾個字的次序變換,又變成了另外一句話:天地之形美者物之世界為亂玉之
這句話還是剛才的那十幾個字,但是次序變換後又變成了完全不同的一句話。句子斷開後是這樣的:天地之形,美者物之,世界為亂,玉之。意思大概是:天地不過是外在的表現,美的東西也不過隻是一種物體,混亂才是世界的本質。最後這個“玉之”含義就有點抽象了。吳東隻能暫時猜出它是取其精華的意思。
玉是石頭的精華,佛教中稱之為大地舍利子。從這個角度看,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世界雖然混亂,但要從中抽取精華。可是吳東覺得這句話的意思不會這麼簡單。
他麵前的字體又一次發生了改變,順序重新排列,這一次的排列出來的話,更加深奧:天之地之物之形為美界亂玉
這句話實在不好斷,既可以斷成:天之,地之,物之,形為美,界亂玉。意思可以表述為:不管是天上的東西,地上的東西,我們所認識的物體,都通過其外在的形貌來判定美醜,但是劃分這個美醜的界限在哪裏,如果打亂了界限,如何分辨石頭和美玉。
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斷句則更讓人摸不著頭腦:天之地,之物,之形,為美界,亂玉。這樣斷句,好像意思又大有不同,似乎是說:上天創造了大地,創造了物體,創造了物體的形狀外貌,這種創造力就是美的境界。
隻是最後這裏“亂玉”又無法解釋了。
十四個字體,變換三次,每次的意思都有不同,但每句話都緊緊扣住這一個“玉”字,而且這個“玉”字是一個生僻的異體字,寫就這套秘籍的人,顯然是在提醒後來人,玉字的特殊。
字體再次發生變換,吳東又去觀察,這次的變化更讓他摸不著頭腦。他完全沉浸在對字體的研究當中,完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