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止戈之心(下)(1 / 2)

柳長安並未因為安定邦的回歸,就開始拚命抓武備。除了維持市場環境之外,就是在搜集安家幾代人經略晉州,試圖謀反的證據。

何知章等人既然投靠了駙馬,便沒了退路。隨著齊家人的號召令頒布,越來越多的武人投奔到駙馬治下,包括守軍倉的軍官,也倒戈到了柳長安一邊。看似尋常的一枚砝碼,成了壓死駱駝最後的稻草。大批武人瘋狂跳反,何知章等文臣,更需要考慮自身的出路。在安定邦時代,這些文官在晉州就是弱勢群體。如今好不容易投奔了新主,自然想要改善自身的處境。再者,他們在安定邦手下,誰手上沒有黑曆史?如果不想辦法洗刷自己的罪過,將來也是少不了一死。為了生存下去,也為了獲取更高的地位,這些人便不遺餘力的出賣背叛安定邦,把自己所知的情形進行彙報。

這也得益於柳長安頒布的正策,隻要自己坦陳過往,可以不追究罪過。哪怕直接參與過謀反的,也可以當作什麼都沒發生過。如果拒絕配合,而被審訊出來,就要參照戰時法度先斬後奏。

公孫鴻眼下就在平遙,在控鶴監的手段麵前,鮮少有人能扛得住不說。而不管是駙馬還是飛鳳軍,殺幾個小官員,都不會承擔太嚴重的後果。更何況以晉州的消息閉塞程度,把人命推到安定邦頭上,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殺人這種話絕非威脅,更像是某種宣告。

恩威並施之下,能夠堅持的人寥寥無幾,有關安家的黑材料已經越積越多。通過公孫鴻的手下,這些材料正在被送往京師。下一步柳長安甚至想到,把何知章這些人也送過去,以人證加物證,釘死安定邦。當然,這件事不能操之過急,必須安樂公主那邊有回饋,才能安排細節。在眾多人的口供裏,隻缺少戴九如部分。其實從其他人的口供已經可以確定,之前謀殺李亭軒的事,戴九如絕對有份參與。可是從四大家這邊了解到的情報,戴九如從安家手裏得到的好處並不多,很難想象他居然會為安家人如此忠誠,乃至要犧牲性命的前提下,也要嚴守秘密。

本以為他是怕自己做的事曝光,可是隨後的接觸中,發現並非如此。畢竟相關旁證都有了,他說不說區別也不大。這個時代的審訊,本就不追求證據鏈無懈可擊,更何況牽扯到安定邦與駙馬這些人,口供就更是點綴,而非決定因素。

柳長安非要他的口供也不是矯情,而是先要搞清楚,晉州方麵的人文思想到底怎樣。像這種自己看不透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安家幾代經略的晉州之下,人心究竟會變異成何等樣子。帶戴九如來看如今平遙的局麵,既是一種努力,其實也是一種測驗。畢竟柳長安這麼搞,都是基於後世對人心的把握來操作,至於是否完全好用,他自己也說不好。任何一種製度,都不可能隻收獲鮮花和掌聲,必然要麵臨一部分人的抵製和抱怨。一味靠暴力壓製隻是蠢人的辦法,搞清楚抱怨的來由,再設法解決,才是個真正負責的態度。

戴九如道:“我知道,自己的堅持沒有什麼意義。柳師爺當下拿到的東西,就足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我也知道,自己算不上好人。可是如果問我是否後悔,我隻能說……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