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故鄉的原風景(1 / 3)

-----故鄉的原風景-------

一縷清風呼喚遙遠的記憶

幾朵浮雲裝點生命的蔥綠

最早的呼吸穿越動人的綺麗

最初的美麗就在這裏

故鄉啊~~~故----鄉

我心中最美麗的地方

離家的腳步漸行漸遠

淳樸的鄉音清晰依然

金色麥浪鼓舞豐收的大地

歲月的歡歌收獲季節的讚禮

悠悠的時光篆刻繽紛的傳奇

秋水長天共此不息

故鄉啊~~~故-----鄉

睡夢中最溫暖的天堂

走過了歲月千回百轉

無盡的思念一生相伴

母親的牽掛眺望黎明的晨曦

遠歸的雁陣捎來遊子的消息

嫋嫋的炊煙飄來溫暖情思

阡陌縱橫相偎相依

一縷清風呼喚遙遠的記憶

幾朵浮雲裝點生命的蔥綠

最早的呼吸穿越動人的綺麗

最初的美麗還在這裏

當綠皮的青蛙色火車喘著粗氣爬上了那片肥沃美麗的紅土高原,荔子眼裏的天已經是家鄉的天了,看見了湛藍背景中透亮的雲兒,似在車廂前翹首盼歸家的女兒,七彩的土地像絨被高高地鋪滿雲嶺麓上,逶迤起伏的紅色丘陵和黑黑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岩石像一隊隊的士兵列隊,嶙峋而肅穆。雲南之名始於漢武帝時期,傳說有一秘道通過古滇大地可達西域外境,喜於開疆擴土的大帝甚為向往,古滇當時樹高百米、神迷離奇、山險水長,尚無人煙,如電影阿凡達裏般的原始而神聖,是既令人神往而又讓人離奇卻步的秘境。武帝聽說古道掩蔽於崇山峻嶺,很難尋覓,除非能看見七彩之雲。於是,常在宮中遙望西南,期待奇跡。好事青睞有心人,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的一天,武帝終於看見西南天邊有一片七彩雲群,神奇美麗,神飛飄逸,急命郵驛快差接龍追尋,追雲的人快馬翻山越嶺,一直追到了昆明,發現七彩之雲駐留在這裏,這裏山清水秀,萬物祥和,回報大帝,帝曰:七彩之雲,吉祥之雲也。彩雲之南,雲南亦!由此遺使跡之,得名隨之。2000年的發展,雲南已經有了4000萬的人口,25個民族,4000多公裏的邊境線,這片美麗的土地,來了就不想走的人,越來越多。

荔子滿懷激情和歸家的歡樂。當列車過了5個省,進入雲南腹地,荔子就心潮湧動,想象著見到親人和回到家鄉的親切悸動。她隨眺著窗外的翠綠山巒、多彩的田地、稠密而高大的樹林,充盈著滿滿的親情般的美感。她熱愛這個有著蜿婉的紅土的高原,熱愛這片有美麗天空、豐富蔥綠林苑、菜果居多、眾花錦簇吐豔花團朵朵,天天都春意盎然的城市。

滿懷憧憬的荔子在火車進入昆明的那一刻卻少了激動和欣喜,心裏有一種不妙的感覺,冥冥中有一種即將擁抱自己的這片土地似乎不是那樣熱情、似乎自己即將融入的這塊土地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歡迎自己,接納自己。

來接站的人中不見了之前說好要來接站的哥哥,站台上來接站的隻有孤零零的二姐一人。二姐在整個巷道裏算是較有名的美人兒,濃眉墨黑如調、烏黑的睫毛和翹起的眼角,自然的唇紅加上雪白整齊如玉米粒兒般排列的牙齒,下巴尖尖,一頭稠密烏黑並分兩條被編至臀下的辮子,給她的韻味打足了滿分。加之木蘭花般白皙、牛奶般滑膩的肌膚更是為她的可人增色不少,這樣白皙的皮膚對雲南的婦女是極其珍貴的,地處高原,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在亮眼透亮的陽光掩蔽下,雖多時長的照亮了高原女人的臉的同時也在她們的臉上撒上細沙般的黑暈,尤其是滇西方向的婦女,被慷慨的饋贈以女人們牛皮紙般黃黑的底,使得外地人對不注重日常保養雲南的女子,尤其滇西女子的年紀從來是猜不準的。一般會有30歲的誤差,比如到了納西和藏族聚居的地方,一個30歲的,外地人從外表是辯不清楚的,有的會猜40,多的到60。而二姐是個例外,很顯年輕。雖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還像30不到。一對深褐色秀美眼睛純淨而似會說話,總是滿滿盈盈的笑意,一看就知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子。她的聲音,無論在稱讚或者責備別人時,總是柔和且甜蜜;平日裏,她的神情總是如滇池般平靜,她那所有人聽來感到輕柔的聲音中有一點自然的韻味,笑容中帶著溫煦的舒服。而此刻,荔子從姐姐身上讀出的卻是疲倦、煩惱,似乎心裏還忍受著一種悲痛,這悲痛雖不表現為慍怒或訴苦,但卻從她的微笑和歡迎的話語中隱隱流露出來。“來了!累壞了吧?”姐姐習慣的噓寒問暖。“不累!”荔子仍含有興奮的成分。“哥呢?媽還好嗎?”“都好都好!”接過荔子大大小小的行李,抓了五分之四在自己手裏和肩上,要不是荔子攔著,二姐巴不得把所有的都搶來自己手上拿。

天天如春天的昆明,榕樹、菩提樹、芒果樹、棕櫚樹、杉樹裝點著城市不同的街道路邊,吐著紅豔的三角梅在綠樹中被點綴,顯出了雲南與眾不同的城市衣裝。下了公交,姐妹倆領著大小包走到巷口。家啊!那是臨街的老木頭房子,低矮卻有兩層,是爺爺留下的房產。雖在高樓中顯得破敗低矮,散漫不整,卻是在外的人無論走多遠都想回來的地方,隻因它是讓人盼歸的地方,盡管也許不大,也許簡陋,但一家人圍桌而餐,夜晚的那抹燈光還是吸引著回家的腳步……

才是晌午,陽光大氣地把刺亮揮灑到了滿街滿巷滿樓,“舊衣爛裳收來賣--------------”的吆喝伴著光著黝黑發亮的膀子,蹬著一個三輪車的小販,拖拉著長長的“賣........”音,把到的每一條巷子裏的主婦都吸引了出來,個個拿著不願再穿的衣服,再去小販的車裏去撿刨著一些看著時髦,料子雖好卻顯舊的衣服。這幾年人口流動大,城裏的舊衣服收了賣給向下農村的,城裏的手頭也不寬裕,還沒顯出太發財的人來,所以城裏人就買號稱是香港泰國過來的有錢人、明星們穿了不久就棄的衣服,俗稱“難民服”。這在90年代初成了一部分人富起來了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