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龍一家上午剛到的康莊農場,人情練達的趙場長就沒有急著給他夫婦倆安排工作,隻是讓他們先把自己家裏安頓好了再說。
農場的前院和西跨院都在大肆建設,到處是水泥、砂石和紅磚……
晌午飯後,文龍特意上了一趟辦公室。
他找領導請示了一下:“場長,俺想“漫漫”①宿舍裏的牆,看咱‘場’裏建築材料不少,俺可不可以就個方便,買點兒細沙和水泥?”
爽朗的趙場長聽了文龍的“請求”,不由一愣,忍不住問他:“哎?從你的檔案資料上看,於文龍——幹過多年的小隊長,怎麼沒提到你還是個‘匠人’呢?”
文龍憨厚地笑笑:“不過是‘漫個牆,砌個磚’的活兒,隻要是不癡不傻,誰都能幹!再說了——俺也不過是小打小鬧,還稱不上‘匠人’囔——”
趙場長從辦公桌後站起身,幾步走過來。他抬起大手拍拍文龍的肩:“看來你是真把康莊農場當成自己的‘家’了。這個態度好!值得表揚。不過,宿舍屬於公家財產,你要如何收拾都行,用料也都算公家的,不用買,回去盡管拾掇吧……”
在此事上得了領導“頷首”的文龍回到宿舍,換上舊衣服,先借了“場”裏的兩個凳子,又借了建築隊上的一把鐵鍬、一個灰桶和一個灰盆。用建築隊的一輛翻鬥小拱車,一趟一趟地,運回了一大堆“和”②好了的混凝土。
又打開他的瓦匠“百寶囊”,將裏麵的工具:如木抹子、鐵抹子、陰角抹子、陽角抹子、尖頭抹子、平頭抹子;大砂抹子、 中砂抹子、小砂抹子;桃形鐵鏟、托灰板,還有灰刀、木搓、小鐵板……凡是漫牆皮用得上的工具,都一一擺了出來。
文龍當“大工”,蔡曉任“小工”,七歲的喚弟跑來跑去、遞遞拿拿地打著雜兒。一家“泥瓦匠”全體上陣,迅速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建築隊”,風風火火地,就開工了……
宋朝的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曾為“泥瓦匠”們賦過一首詩:“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泥瓦匠這“營生”③,千百年來,一直是屬於底層人民“謀生”的一個工種,在社會上存在的曆史相當的悠久。
不管怎麼說,它也算得上一門小有技術的工作了!隻是這活兒不擇人,隻要簡單訓練幾天,人人都可以“躋身”於這個既邋遢又“高危”的行業。
按照目前宿舍需要進行修理的工藝順序來看,文龍要先“抹灰”。
“抹灰”,即在建築物的麵層抹上約20mm厚的一層“混凝土”,使得建築物表麵平整便於抹沙漿(廣東那邊也叫“扇灰”),同時也能起到保護牆體,以及防水、隔熱、隔聲等多重作用。
不過抹灰前需將磚牆縫隙中擠出的砂漿鏟掉,鏟平“牆表”後再淋上水,淋水時一定得將磚牆及砼④表麵的灰塵衝幹淨,直到澆透為止。
這霎兒,還不能直接抹灰,為保證“粉刷麵”厚度的水平及垂直度,還應先打上“灰餅”。
“灰餅”是為了保證抹灰的平整度和垂直度,提前做的抹灰“圓點”,這些“灰餅”直徑30~50mm,厚度一般不超過7mm,最好用1:3的水泥和砂漿充分混合後抹成。
文龍在牆壁上確定好了“灰餅”的位置,每麵牆上打了6個,又拿靠尺找好垂直與平整度,接著就“衝筋”。
“衝筋”就是在“灰餅”之間再粉一條3~5厘米寬的砂漿線條作為粉刷的標準線,也就是控製牆麵垂直和平整的“帶” 。
“衝筋”後,就輪到做“護角”了!
所謂的“護角”,是在牆和門窗的陰陽角,用1:2的水泥和砂漿“打底兒”,然後用“邊緣抹子”修飾邊角,使其與“灰餅”麵兒找平。
門窗框邊縫兒一定要用水泥砂漿填塞嚴實,以防開裂滲水。
待砂漿稍幹後再用“陰角抹子”或“陽角抹子”抹成小角。每側寬度不宜大於50mm。所有護角必須方正、順直。門洞、窗洞尺寸統一,每側縮小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