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二胖相爭(1 / 2)

喚弟這幾天可真忙呀!

其實不止喚弟一人忙,烈日炎炎,正是麥穀搶收時節,農場職工上上下下,全都不分日夜地工作著……

康莊農場的收麥進程與喚弟老家——東酉家村大不相同。

東酉家村割麥靠的是人工,跨時長,總是麥穗稍黃就開鐮。爺們、老少婦孺齊上陣,也要收個半月二十日的。

那也還得老天照應:千萬別在打完場前下大雨,否則就不好說收幾天了!

往往到了最後,人困牲口乏了,看看地裏還有幾壟快要被日頭烤著了火的麥子無精打采地立著,幹巴巴地歪著頭兒,一碰,穗兒就掉。

割倒的麥子分束攔腰捆住,一個個“麥個子”裝上地排車,人馬牛騾驢全上陣,白天黑夜地往場院裏拉……

“忙不忙,先‘打場’。”

帶著長長秸杆的麥子一進場院,就得用長鍘刀從捆著的“麥腰兒”上方一拃處鍘斷,帶腰兒的下半截“麥根子”先垛在一邊,等忙完場或者下雨天抱回家再慢慢地“撿麥根子”①。

鍘下來的上半截麥頭兒部分,就四下拋開,鋪撒在場院裏,拿二齒木叉不停地翻曬。

毒日頭下曝曬個三兩天,就可以給馴順的老牛套上大碌碡,牽著它滿場院轉圈兒,進行一遍遍地碾壓,俗稱“壓場”。(“壓場”這活輕快,蔡曉的同學——知青盧仝就恣悠悠地幹過。)

通過碌碡的反複碾壓,才能將麥草和籽粒分離。

當然,這樣原始的打場方式並不完美,直到“揚場”②後要裝麻袋了,有的籽粒上還穿著“衫子”。

“煮婦”們“撈麥子”③前,還得抱著簸萁“簸麥子”,簸完後再如第一卷24章提到的於陳氏那樣,守著柳條大簸萁或者大笸籮,做最後的清理:撿小土坷垃、碎砂子、斷梗子、“穿衫子”④……。撿完雜質後才能“撈麥子”。

簸下來的“穿衫子”麥粒當然不能扔,那得再鋪撒在場院裏,拉著光滑麵的小碌軸進行二次碾壓,直至“衫子”和籽實徹底分離……

每當大姑娘俏媳婦彎腰撅腚拉著小碌軸碾壓“穿衫麥子”時,調皮的小孩子就會在一邊兜著圈子連跑帶跳地唱:“叫你紡花不紡花,套個碌碡叫你拉……”,還有的孩子嚷嚷得更神:“嫁給我,比他強,磚漫地,粉白牆……強起套上碌軸來壓場……”

得!又扯遠了,大忙季節,咱還是回頭拉呱拉呱 ⑤“收麥”……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康莊農場那時候可先進了:刈麥用收割機;運輸用“50”拖拉機;(當時,整個東酉家村,隻有於文龍所在的四隊混上了一輛“125”,全村人還稀罕得像個寶似的。“50”拖拉機,那幾乎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了,更不用說農場一下兒就擁有兩台了!在大張著嘴的小喚弟眼裏,那簡直……哈哈,又說多了。)打場用脫粒機,哈哈,農場這唻,可以稱得上半機械化生產了。

那些天,喚弟早晨起炕的時候,爹爹已經上工去了;晚上睡覺的時候,爹爹還沒回來……

她一天到晚見到爹爹的時間很少,隻有中午吃飯時,爹爹偶爾會“胡子拉碴”地露一麵兒,也是急匆匆地扒拉兩口飯,看一眼靜臥養傷的娘立馬就走。

爹爹忙得團團轉的日子,也是母親術後需要靜養的日子。大清早,小小的喚弟就不得不抱著比她還要粗的鋁鍋去食堂打飯。

“胖伯伯好!俺要四兩稀飯,二兩油條,哦——俺娘還要一點兒小鹹菜。”喚弟把大鍋托上高高的售飯平台,舉著手裏的糧票說。

“哎——喚弟又來打飯了,真是個好孩子!”“老婆張”搶在“胖子張”之前搭上喚弟的腔,笑嘻嘻地接過飯票和鋁鍋,把飯票隨手丟進錢匣子,左手將鍋扶坐到盛稀飯的大鐵皮桶的邊沿上,右手抄起大鐵舀子,“嘩、嘩”地傾注了兩大舀子小米粥。又將鋁鍋蓋子凸麵向下,反扣在鍋頂上,抓起在一邊噘著嘴兒的“胖子張”稱好的幾根油條,放在鍋蓋的凹凹內麵上,再夾上兩筷子鹹菜絲放在油條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