悵然若失的喚弟被柳清揚重新牽回宿舍,還因為“皮影戲”盡早落幕而猶自怏怏不樂著呢,她的柳叔叔就忍著笑幫她拉下了“一提起尚淚灑江河”的小衫子。
柳清揚看看手裏一攥就出水的小衫子,猶豫片刻,索性把它摁入了臉盆的清水裏,搓洗幾下,才撈出來擰幹,出門晾到夏夜的暖暖熏風裏。
當他甩著手上的水進來時,就見濕發張揚的喚弟披著他的大枕巾,正滑稽地坐在床前的凳子上,埋頭翻看他床頭桌上的書籍和報紙。
柳清揚早就聽說這個小喚弟不簡單了,她娘蔡曉給她開蒙早,這鬼東西,鼓鼓的小肚子雖不大,裏麵藏的東西可真不少。
他不聲不響地走過去,俯身一看,喚弟正在看一份剛出的《新華日報》,報上長篇累牘地報道了“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突出貢獻。
大致內容如下:
1964年,袁隆平在我國率先開始了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的研究,並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係”、“雄性不育保持係”和“雄性不育恢複係”的“三係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雜交”水稻,是由兩個具有不同遺傳特性的水稻品種或類型,一個作母本,一個作父本,經有性雜交以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雜合體。這種雜種的第一代,在生產優勢、適應性及經濟性等方麵勝過母本和父本,這種現象稱為“雜交優勢”。
……
那年7月5日,經過連續14天頭頂烈日,袁隆平終於在茫茫稻海裏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小心地把這株稻子移栽到試驗盆裏,並用別的水稻花粉和它雜交,使它留下種子,成功地繁殖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稻種。同年,他又發現了兩株雄性不育株。第2年,他又發現了4株雄性不育株。在兩年觀察實驗的基礎上,1965年冬,袁隆平寫出論《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他用科學的實踐證明,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他同時預言,利用雜交水稻的第一代優勢,將給水稻生產帶來大麵積、大幅度的增產。
自1964年發現第一棵雄性不育株後,袁隆平連續奮戰6年,先後用了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組合進行多方麵的探索,然而效果卻不理想。
他們又通過細致的總結,反複思考,發現遠緣雜交具有遺傳優勢。於是,他們決心用野生稻再進行研究。
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到海南島尋找野生稻。
10月23日,在崖縣南紅農場荔枝溝村的一片沼澤地裏,他們找到了一大片野生稻,並從中發現了一棵雄性不育株。
他們對這棵野生稻進行了精心培育。第2年開春,野生稻分孽後,他們把它分成48株。為了給野生稻授粉,他們連續蹲在田裏等候著每朵稻花的開放。每開一朵花,就授一次粉,一共花了4天時間給63朵花授完了粉。
最後,他們成功地收下了少量而珍貴的種子。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這一重要成果,為雜交稻種的選育成功,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隨後,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雜交水稻的研究逐步推向了全國……
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係及其保持係“二九南1號”,並於1973年實現“三係”配套,1974年選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製種技術,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麵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由此,經過10多年奮戰,袁隆平終於攻克了三係法雜交水稻研究中的難題,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將水稻雜種優勢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