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搶收搶種(1 / 2)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各農村的生產隊相繼解散了,大集體的土地、牲口、農具等等,全部按照人口分到各家各戶,由農民們按照自己的喜好自行耕種。

東酉家村土地多點,每人能分一畝多地。弟弟一家七口人,一共分了七畝九分地,加上母親於傅氏享受“單獨一口家分兩口家地”的優惠政策而得的二畝一分,於繼祖家正好分了十畝地;牲口是六口家分一頭(分牲口時倆孩子頂一口家),繼祖家仨大人,四個孩子算兩口,再加上母親於傅氏剛好六口,故他家分到了一匹上了歲數的大灰馬;另外隊裏“劈產”時,弟弟家還分到一些犁具、鐵鍁、摟場耙等家什。

迎風莊的地稍少點,分地時一口家還劃不上九分。姐夫成才家有五個孩子倆大人,和弟弟家一樣,也是七口。他家總共分了六畝二分可耕地。可迎風莊地少牲口多,分地時一個孩子就頂一口家,因此姐姐家也分了一頭牲口,還是頭懷崽兒的四歲母牛。“劈產”時分到的農具也比繼祖家多不少。

那時的農村,還沒像康莊農場一樣實現農業機械化。

因此像割麥子、掰棒子、出花生、收豆子等等農活還是全靠農民的雙手來完成。耕、種也要用牛馬騾等牲畜拉犁、拉耙,隻有極個別的上等戶才用得起四輪拖拉機。農民們往家裏運莊稼多用牲口車,部分固執的老農依然鍾情獨輪小拱車、雙輪小拉車。隻不過農村人家打麥子,已經開始陸續租用小型脫粒機了。

收麥子是個急活,往往頭晌兒去看還不完全熟,經過烈日暴曬一晌午頭子,過晌兒就該開鐮了。這說的就是那句俗語“麥熟一晌兒”。

一個村兒的小麥,基本上都是同時成熟。康莊農場、東酉家村和迎風莊三點兒,方圓不過十五裏路,麥熟時間前後差不了兩天。

姐姐和弟弟家第一年有了自己的麥子,且今年風調雨順,麥子長勢比往年都好,估計畝產得五百來斤。

“產這麼多麥子,全是自己家的,哈哈,這回可有細白麵吃了!”

姐弟兩家看著即將成熟的小麥,無論老少心裏都特別高興,當然也特別擔心。

悠人亂說啥呢?高興是因為豐收在望,可他們為啥還要擔心呢?

嗐,還不是因為夏天雨水勤鬧的嘛!那個俗語“六月天,老婆臉”,可一點錯不了。麥收季節,暴雨隨時降臨,若是不幸再遇上一場冰雹,那損失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所以,割麥季節,各家各戶都要抓緊時間“搶收”、“搶種”。

有的讀者又要問了,“搶收”是怕突然變天,令莊稼收成遭遇不測,可為什麼還要“搶種”呢?

哈哈,這樣問的朋友,恁肯定沒有種過地。凡是種過地的人都知道,老秋收割莊稼可以不急,因為秋季氣候涼爽,土壤裏的水分蒸發起來比較慢,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也寥寥無幾了,空出來的地隻要不是播種越冬小麥,多數也是閑著。所以秋收不急,而夏收就不一樣了。麥子收割後,地裏那是一片片的空白,在烈日的無情暴曬下,田地是很容易“跑墒”①幹裂的,所以就得搶種“棒子”啥的夏播農作物。

到了麥收時,文龍的姐弟兩家都很著急,全都怕收割慢了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今年,弟弟家分了十畝地,有六畝半是急著要收割的麥子。然而他七口家卻沒有一個能在地裏“挺起攤”②來的。文龍想想,也是!繼祖畢業回家一直在大隊任脫產幹部,二伯和弟媳雪梅在生產隊的鞋鋪做鞋。家裏四個孩子,倒有三個在上學。唯一的兒子——“全兒”到年才八歲;大閨女——“桃兒”不滿十歲;二閨女——“杏兒”六歲半;老閨女——“勝男”剛過四歲生日。沒法子,文龍隻好領上喚弟去給繼祖家幫工。

本來文龍的姐姐、姐夫都是生產隊的好勞力,他們家分的麥子地也不多,他兩口子加上家裏那幾個半大小子,估計不用兩天,就能把那四畝多地的麥子全割完嘍,倆姑娘隻要撿麥穗就行了,是根本用不著文龍前去幫忙的。誰想姐姐蓮花又突然種病住院了,他家的大小子接替文龍母親在醫院陪床,換出於傅氏去給姐夫成才一大家子做飯。這樣一來,姐夫家就少了兩個壯勞力。因此,文龍不光要幫弟弟收割,還要顧慮姐夫一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