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燃燒在華夏大陸上的“十年浩劫”,再加上期間遭受的“三年 自然災害”等等一係列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國科技教育落後,生產力發展緩慢,國家財政出現嚴重“赤”字,人民“溫飽”難以解決。國民經濟一度處於崩潰邊緣。
為了打破這種嚴苛的局麵,一九七八年,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之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
一九七九年九月,黨中央、國務院又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即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允許農民進行自主經營,並因時因地製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這一決定,大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一九八零年九月,中共中央緊接著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幾個問題》的文件,充分肯定了我們國家“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到了一九八三年的初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全麵推廣,不僅是農民的“溫飽”問題迎刃而解,而且祖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一九八四年,我們國家“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繼續大步前行,各大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從而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
民富國強,大方向對了,人民的生活迅速提高了,我們的國家也就必然富強了。
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在這種新形勢的推動下,“春晚”應運而生。
“春節聯歡晚會”一詞,最早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八三年除夕夜的央視頻道裏,後來,人們提起它時,都愛親切地簡稱其為“春晚”。
“春晚”的誕生與蓬勃發展,也見證著中華民族文化從貧乏一步步走向豐富的曆史進程。
在鑼鼓喧天、載歌載舞的熱烈氣氛中,“春晚”伴隨著千千萬萬的中國家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除夕狂歡夜。
撫今追昔,千百年來,我們歡度春節的程序依舊,都是家家包餃子、戶戶放鞭炮、踩高蹺、扭秧歌、唱大戲……
然,自一九八三年以來,我國人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隨著國民經濟的快捷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五彩繽紛。從而使我們一年一度的大年夜裏又多了一項歡慶活動,那就是辭舊迎新看“春晚”。
“對內改革”、承包到戶,使農民辛勤耕耘下的各種作物產量成倍增長;“對外開放”、發展經濟,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腰包急速鼓起。
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經過艱苦的奮鬥,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終於達到了國強民安的境界。中國人民個個有錢了,人人吃好了,就想著要豐富豐富業餘生活了。於是收音機、唱片機、錄放機、電視機等等電子產品在中國的市場迅速打開了。
物質生活的改善,推動大家對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那時,許多人都迷戀上了看電視。於是,電視文化也緊跟著走進了普通大眾的生活。
八十年代,中國的電視機市場需求量相當大,電視機更新換代也特別快。它的顏色由最初單調的“黑白”進化到了“彩色”,其熒屏也從12英寸到14英寸,到21英寸,再到……總之它是越興越大,越出越高端。
不過,咱今天的主要任務可不是來討論電視機市場的問題,我要說的是,康莊農場的孩子今年過的春節與以往不同。原因呢,就是因為喚弟家擁有了一台全新的?21英寸的國產大彩電。
為了不耽誤看“春晚”,天一煞黑兒,農場的孩子們就穿戴一新,撇下在家收拾東西準備迎接新年的父母,早早地跑來喚弟家了。
一時間,於傅氏的臥房裏,炕上、炕下全是孩子,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男男女女,烏烏泱泱地擠滿了整間屋子。
喚弟和歐陽也夾雜在孩子們中間,同他們一起觀賞“春晚”直播。
央視“春晚”每年的小品,都是孩子們最最喜愛的節目。
你聽,小品一播出,就有個大點兒的孩子揚聲大喊:“都別吵吵了,快看!又演小品了!”
孩子們聞之立刻屏氣禁聲,注目觀看。果然,山東籍演員雷恪生扮成懶漢“潘富”,與宋丹丹飾演的農村大齡剩女“魏淑芬”已經登上舞台,早就開始正式“相親”了!
“……
村長:這懶家夥,又睡上了,我讓你睡!(捅破氣球)
潘富跳起來:響了,響了!噢,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