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的兩郎山,一說在今朔州南,一說在今中蒙邊境附近。
史載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在宋太宗發動的“收取幽燕十六州”的對遼戰役中,孤軍奮戰的楊業雖經英勇抵抗,但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兵敗兩郎山。
悠人今天所說的“兩郎山”,是《知青農場》第二卷第002章“不速之客”中提及的“兩郎山”,就是小小的於文龍持打狗棍從狼口救下玉英母女的地方。與上述楊業殉國的兩郎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位於高密拒城河南,窩洛一帶的“兩郎山”又矮又小,不善起乞兒——於文龍不小心落在地上的半個大黃餅子。
粗心一點兒的人們從它的旁邊急匆匆地走過路過,大多留意不到它。
隻有盛夏林深葉茂之時,需要歇腳兒的挑夫或者轎夫們才會在此略作停留,因為這座幾乎不能稱之為山的“大黃餅子”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雜樹及灌木。
雜亂無章的“兩郎山”上,白楊居多,刺槐次之,葳葳蕤蕤,細看一下兒,也頗有一番野趣兒呢……
上一章講到,劉夫人出資,“懼內”的劉大人迫於“形勢”,為女兒走娘家方便,迅速打開了閨女從夫家至娘家,幾乎是兩點一線的“綠色通道”……
女兒高興了!走娘家也勤了!可這事兒引起了妯娌們的不滿,她們一個兩個地都在她背後嚓咕:“弟妹娘家有錢,肯為她走娘家方便花大錢鋪橋修路,怎麼就不多陪嫁一點兒好東西貼補咱家呢……”
好話不出門,孬話傳千裏。
天真的劉小姐與妯娌們一個大院兒住著,整日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這話兒很快就傳到她耳裏了!劉小姐一怔:“嫂嫂們說得對呀!俺娘那麼有錢,爹怎麼不多給俺點兒陪嫁呢?倒叫婆家人輕賤俺!”
那年頭,沒有“晚婚晚育”一說,閨女出門子普遍比現在早,十五歲一及笄,就紛紛出嫁了。也就是劉小姐在家裏麵嬌慣,劉老夫人不舍女兒遠嫁,又多留了一年。好歹等到十六歲的時候,婆家三番五次來要人。劉大人勸慰夫人:“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仇!”劉夫人尋思良久,終於一狠心,把“掌上明珠”發上花轎,嫁了。
十六歲的花季,擱“現代”還是個正上中學的孩子呢!心無城府的小姑娘越思越想越憋氣,急急喊上丫鬟仆婦:“備騾車!走!回逄戈莊!”
氣呼呼的劉小姐一行行至拒城河南,窩洛一帶的一片林子處,即喝停了人馬從眾。
為啥呢?原因劉小姐也羞於啟齒:“人有三急”嘛!
都說“人有三急”,人到底有哪三急呢?諸子百家,眾說不一。
一種說法,“三急”是人一天必須要進行的生理排泄:即?尿急,便急,屁急。
還有一種說法,“三急”是人一生必須要經曆的,就是“內急”、“性急”與“心急”。“內急”即上廁所急;“性急”即結婚入洞房急;“心急”即老婆在裏頭生孩子,你在外麵等得幹著急!
得——又扯遠了!各位看官,抱歉了!悠人是個典型的話癆,扯著扯著就跑題兒了。
說了這麼多,悠人也沒弄明白劉小姐到底是哪一急上來了,反正她揚聲止住丫鬟仆婦,嚴令:“任何人不許跟隨,都站著別動!等我自己出來的。”
令宣畢,劉小姐孤身一人進了林子。
時值“佳木秀而繁陰”的季節。也虧得劉小姐“小石頭的世界裏沒有後顧之憂”,隻怕被下人看見自己“方便”,臉上掛不住,沒想到還有更可怕的正等著嬌滴滴的她呢!她走走,回頭看看:感覺不安全;再走走,還是覺得不保險。就這樣,她走走、看看,看看、走走,越走越往裏……
在家仆和悠人都看不到的林陰蔽日的黃土丘上,就無聲無息地演繹了一段劉小姐寧死也不肯告訴俺們的故事……
等蓬頭散發的劉小姐從深林中出來的時候,仆婦們足足著急了一個時辰。
劉小姐出了林,一言不發即登上了騾車,丫鬟落下了“鹿鶴同春”的轎簾,高喊一聲“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