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灘,
不姓楊,
多少兒郎戰沙場,
又有幾多遠名揚?
古來千軍求一將,
萬馬叢中選精良。
黃沙淘白浪,
馬革裹屍還。
男兒意氣兩肩扛,
擔當,
望不盡金沙隨風揚,
隨風殤葬。
我沒有去過金沙灘,雖然自己讀書的大學距離那個地方很近,它們在同一座城市。金沙灘,在自己想去的時候沒有人願意陪我一起去,在別人願意陪我一起去的時候自己反而又沒有了當初的熱情,就這樣一拖再拖,直到馬上到了畢業的日子。如果在畢業論文完成的時候還有空閑時間,我一定會去那個地方看一看,不管是一個人,還是有人願意陪我。那裏埋藏著幾萬人的忠魂,雖然很少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他們隻是最最普通的小兵,為了自己的伯樂肝腦塗地,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捍衛那屬於王者的榮譽。他們屬於王者,隻能被消滅而不能被打敗,從來就是如此。曆史永遠隻會記住那些勝利者,還有那些悲情式的人物,至於同樣付出生命的追隨者,他們永遠隻是英雄的注腳,不會被人在意。就好像金沙灘埋藏的萬千忠魂,誰又記得他們的名字?人們記住的隻不過是楊家的將門虎子,滿門忠烈,那追隨他們保家衛國的無名小兵,最後不過是變成了戰報統計的阿拉伯數字,甚至是阿拉伯數字都沒有辦法轉化,因為要粉飾太ping。
金沙灘的揚名,歸根結底還是那場曠古絕今的金沙灘之戰,因為大多數的人們都是從這裏開始了解。北宋初年,遼宋對壘,宋太宗趙光義五台山進香還願,北國天慶遼王定下毒計,在幽州擺下鴻門宴,邀宋王爺赴“雙龍會”,欲滅宋室君臣。不想被金刀楊繼業識破,令楊大郎假扮宋王,攜七狼八虎楊家兒郎一同赴會,席間兵變,遼宋兩軍血戰金沙灘,大郎用袖箭射死天慶王,大郎二郎三郎一同戰死,四郎八郎被俘失落番邦,五郎看破紅塵出家五台,七郎殺出重圍搬救兵不成反被奸臣潘仁美亂箭射死,救兵不至,楊繼業帶六郎死戰兩狼山,父子殺散,老令公怒觸李陵碑。京劇《四郎探母》中佘太君有一唱段:“沙灘會一場敗,隻殺得楊家好不悲哀:兒大哥長槍來刺壞;兒二哥短劍下他命赴泉台;兒三哥馬踏如泥塊;我的兒你失落番邦一十五載未曾回來;惟有兒五弟把性情改,削發為僧出家在五台;兒六弟鎮守三關為元帥,最可歎兒七弟他被潘洪就綁在芭蕉樹上亂箭攢身死無葬埋。娘隻說我的兒今何在?
但廣為流傳並不代表曆史,有時不過是陰差陽錯的以訛傳訛,還有藝術創作家的煽風點火。事實上真的有這場戰爭嗎?所謂的“金沙灘之戰”,在曆史上確曾發生過,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北宋看到遼國“皇帝新喪、母寡子幼”趁機北伐,按趙光義製定的計劃,宋軍分東、中、西三路北進,西路由潘美為主帥,楊繼業為副帥由雁門關出發,與遼軍決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趁你病要你命。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老天看不慣這種乘人之危的做法,還是因為什麼別的原因,宋軍大敗,被迫撤退。西路軍因為撤退方案的問題,副帥楊業與監軍王優發生分歧,王優諷刺楊業“遇到強敵,不敢與之交戰,是不是懷有異心”,楊業大怒賭氣說:“你責備我怕死,那我就先為公死吧!”。並再次出主意,以自己為誘餌把敵軍引入陳家口一舉殲之,結果楊業按計劃把敵軍引入了陳家口,潘美與王優卻早已率兵撤退,楊業重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後來人們評論說,楊業之死主觀上是因為他意氣用事、輕敵所致,客觀上是因為監軍王優濫用職權造成的,潘美隻應負領導責任,沒有存心加害楊業,給他戴上‘奸臣’的帽子是不公平的。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