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
湖南韶山。
溪村學學堂內,七八個孩子端坐在寬敞的教室內,漆黑明亮的黑板上方,掛著巨幅的世界地圖。
學外,清澈的溪流,川流不息的溪水打磨著水中彌補的鵝卵石,映襯著蔚藍的空,遠處村莊炊煙嫋嫋,雞鴨成群奔走,恍若世外桃源。
教室內,七八歲的孩子頭頂留著辮子,穿著補丁長袍,反觀站在講台上的老師,年紀約摸二十上下,短寸頭發,整體得體的西裝,一塵不染的皮鞋。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一三得三;
……
郎朗的讀書聲,是現代耳熟能詳的乘法表決,並不是三字經,也不是萬字文,與這個時代就猶如老師衣著那般的格格不入。
用這些孩子家長的話來,老師的裝束比長沙城裏的那些洋人,看起來更加的洋氣。
而事實上這些家長普遍沒有去過長沙,隻是聽人起過,在長沙有怪裏怪氣的洋人,將麵上有洋人的大炮艦。
這些正在接受啟蒙教育的孩子,此刻並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即將因此而改變。
“啪啪啪”
三聲戒尺敲打桌麵的聲音傳出,教室內馬上就安靜了下來。
“詠芝。”
老師念出了一個名字,一個穿著得體的孩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專注的看著老師。
老師:“七八。”
詠芝:“五十六。”
老師:“六九。”
詠芝:“五十四。”
老師點點頭,壓了壓手,讓詠芝坐下,道:“學以致用,你們的人生道路還未起步,希望你們能夠始終保持熱忱的學習態度。”
“可是老師,我姨媽要我去她家裏幫忙照顧弟弟。”學生中,一個年紀八九歲左右的孩子,起身對老師道。
“就是你那個才三歲的弟弟彭清宗嗎?”老師問道。
“是的老師。”
“那你想要繼續來老師這裏學習嗎?”
孩子點點頭,眼中充滿了渴望。
“那我建議你將你弟弟也帶過來學習,路程並不遠,我相信你姨媽會同意的。”老師道。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但是這個老師做得更多。
眼前這所學學堂的老師,不但免去一切的學費,並且還專門給學生們提供午餐,最主要的是,三歲的孩子都可以來,並且會有人專門照顧孩子。
當初這個學學堂一開,馬上就引起了四鄰八鄉的熱議。
在這個時代,孩子啟蒙學習,都要交一筆不菲的學費,康之家,也勉強可以供起一個孩子蒙學,隻有富貴家庭才有能力擔負多個孩子的蒙學。
而對麵朝黃土背朝的幸苦農民而言,這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這所學不但免費,還免費為學生提供午餐,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傳遍了四鄰八鄉,但出於謹慎,學初建,也不過才七八個學生。
對於這個學堂,給四鄰八鄉的第一印象是,老師很洋氣,教的東西更是稀奇,並不是那些孔夫子,這不禁讓很多家長擔憂,會不會教壞孩子,所以幾來,並沒有新的學生入學。
老師並沒有著急,也沒有特意去宣傳自己的善意,學堂開辦到今,不過才幾的時間,能夠體會身為父母的心情。
至於那個彭清宗,在老師看來,其父母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讓一個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去照顧一個三歲的孩子,一點都不靠譜,更明顯是看上了學堂中的免費午餐。
而學堂外,一群的孩子圍在外麵,玩耍中不時好奇的向裏麵觀望,然而高高的泥土牆,擋住了他們的視線,緊閉的學堂大門,找不到絲毫縫隙,隻有郎朗的聲音傳出,還有接近晌午時從牆頭飄出的誘人飯菜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