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長江上的炮艦(1 / 2)

長沙碼頭邊上,一家頗有檔次的客棧內,靠近長江邊的字號客房當中,樊奕澤推開窗戶,看著從長沙流域經過的長江水,這段水域被稱之為湘江。

湘江北上便是嶽陽,洞庭湖,然後再到武漢。

現在的長江,收好聽一點,還是清政府的長江,但是實際上,卻已經變成了列強的長江。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與清朝政府分別於1858年和1860年簽署了中英《津條約》和中英《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開放三處長江沿岸口岸,英國商船可以駛入長江至長江沿岸各口岸經商。

這些不平等條約使得英國軍艦可以直接從海上開到清朝的心髒地帶,在長江上自由航行,顯示他們的軍事存在,他們有自我保護和自衛反擊的權利,甚至可以打擊他們認為的‘海盜’。

是打擊“海盜”,實為掠奪,搶劫。

當時長江上隨處可見巡邏的外國炮艇,卻很少見到清朝軍艦。

這個時代的長江流域,從入海口到武漢長沙,甚至是到重慶,千噸級以下的軍艦,可以長驅直入。

繁忙的長沙碼頭,停滿了各種商船,在這個陸地運輸還未發達的時代,主要的貨物運輸,全都依靠水域運輸來完成。

特別是長江流域經過的城市,都是主要的經商港口。

長沙這裏也不例外,大量的船隻運送各種貨物和糧食,停滿了整個碼頭,碼頭上各種行船的腳夫,卸貨的工人,碼頭上人頭聳動。

一船船的貨物,被運送到長沙,在這個主要全都依靠人力的時代,場麵頗為壯觀,至於效率,對了解現代的樊奕澤來,隻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

至少大量的勞動力工作崗位,讓不少家庭能夠吃飽一日三餐,時代不同下的工種不同,累的是勞苦大眾。

碼頭外的江麵上,兩艘懸掛英國國旗的炮艦,正停靠在江麵上。

其中一艘英國軍艦,排水量六百噸左右,這在江麵上,算得上是巨艦了。

在這艘英國軍艦的艦橋上,樊奕澤遠遠能夠看到“Kinsha”的字母,這便是英國皇家海軍金沙號炮艇。

這樣的一艘六百噸級炮艇,在英國海軍皇家艦隊中,稱得上是默默無聞,如果不是來過中華,不是長期遊弋在長江上,恐怕百年後,誰也不知道有這樣的一艘炮艇,其名字也會永遠沉澱在曆史之中。

但此刻,這艘炮艇在長江之上,那真稱得上是耀武揚威。

兩門三英寸的主炮,一前一後布置,側舷還布置了兩門一英寸的副炮,這種火力,在長江之上,打擊長沙都足夠了。

邊上的另一艘英國炮艇,那就很多了,看模樣尺寸,噸位不會超過一百,而且上麵隻有一門的炮艇,頂著一根巨大的煙囪,造型怪異,但是在國人眼中,依舊是無法招惹的存在。

碼頭內外的商船,全都主動遠遠避開江麵上的英國炮艇,遠遠樊奕澤就看到,炮艇上英國水軍,站在甲板上,對碼頭方向指指點點,不時還用望遠鏡瞧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