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座戰爭工廠出現,樊奕澤放眼的已經不是晚清這個一畝三分地,而是全世界了。
他的腦海中,此刻全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場景,哪怕身處的時代,距離一戰還有十幾年時間。
在樊奕澤的印象中,第一次世界是人類的戰爭首次呈現出綜合國力比拚、消耗的明顯特征。
這次戰爭以工業化為基礎,實行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動員和遠距離運輸,擁有可持續轟擊的強大的炮兵火力,飛艇、坦克、潛艇等新型海陸空武器相繼投入戰場,甚至毒氣也派上了用場。
但以決定勝負的關鍵戰事而言,一戰本質上仍是一場歐洲大陸的陸上攻防戰。
麵對機關槍、塹壕體係、鐵絲網組成的堅固防禦陣地,進攻方單純靠步兵數量優勢取得戰事勝利,已變得越來越困難。
即使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炮擊,再加上集團步兵的持續突擊,也往往隻能在敵方防線上取得有限的突破。
機關槍在一戰中給人留下了印象深刻,但火炮才是真正統治戰場的武器。形象一點,一戰就是拚大炮的戰爭。
而此時,擺放在樊奕澤麵前的是,一排長達數十頁之多的火炮建造列表。
從到塹壕內的迫擊炮,大到七八百毫米口徑的超級列車炮,哪怕不是純正大炮主義者的樊奕澤,看到這滿目琳琅的各種火炮,也有難掩的激動之色。
火炮,主宰著此刻的戰爭時代。
一戰之中,大炮殺死的人比輕武器和空襲殺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殺死的人都要多,這種情況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後一次。在大戰的後期,大炮的優勢被充分發揮,機關槍失去作用。沒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進攻中取勝,也無法在防守中不敗。
而炮兵征服,步兵占領,便成為了一戰的作戰模式,這對一個國家的炮彈供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此種能力又依賴於一國的工業實力。
晚清有這樣的工業實力嗎?明顯是絕對不可能的,在甚至之後的幾十年中,還有老兵怕機槍,新兵怕大炮這種話,這在樊奕澤看來,隻不過戰爭環境下完全不同的認識。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軍閥部隊中配備的火炮數量不多,且主要是山炮和步兵炮,炮彈非常少,很多所謂炮兵都隻會直接瞄準發炮射擊,間接瞄準等於亂射,跟放煙花沒什麼區別,炮擊的象征意義遠大於其實質意義。所以,新兵常被隆隆炮聲所震懾,老兵卻深知,真正可怕的是對麵的機關槍。
換言之,耀武揚威的民國軍閥隊伍,與西方列強的部隊相比,從實際火力到作戰理念,都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而事實上,樊奕澤甚至覺得,此刻晚清由李鴻章搞起的淮軍,所擁有的火炮水平和破壞力,甚至強於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的軍閥部隊。
不過在看到基地戰爭工廠的生產列表中的各種火炮時,樊奕澤想到最多的還是“內燃機”這三個字。
這些火炮輕的雖然隻有幾百斤或者幾百公斤,但那都是一些輕型的火炮,用騾馬拉著跟隨部隊行動,完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