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回 解官渡臥觀風雲 運帷幄審時度勢(1 / 3)

東方雲講武堂,莊嚴肅穆,眾弟子分列兩廂。

左首為東風雨、魏青荷、林笑梅、江上飛、金蟬、黃鸝、文昕陽、魏夢遠;右首為方飛玉、李玉鳳、韓江雪、雲中龍、柳月、畫眉、李宇軒。真個是姿容清麗、風致韻絕。

東方雲昂首進入講堂,眾弟子起身施禮。東方雲揮手示意眾弟子坐下,朗聲說道:“大凡立誌報效國家的人,理應文武兼備。大而言之,應縱觀風雲,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攬全局於心中,是戰略家;小而言之,對某一戰役,應知己知彼,高瞻遠矚,大智若愚,工於心計。戰則勝,退則利,如魚得水,是戰術家,聽清楚了嗎?”

“聽清楚了!”眾弟子齊聲答道。

“好!今天我們解讀一下袁曹官渡之戰。這是中國曆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

“袁紹何許人也?據史書記載,袁紹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也居三公之上,家族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

“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國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紹與曹操兩大軍事集團。袁紹擁兵數十萬,占據了黃河以北的幽、冀、青、並等州郡,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則占領了黃河以南的袞、豫、徐等州郡,並把漢獻帝接到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時曹操隻有數萬兵馬,所處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難守,且後方很不鞏固,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南陽的張繡仍與曹操為敵。總體作戰態勢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起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序幕由此拉開。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道到許昌,曹軍諸將認為難以戰勝袁紹,曹操卻說:‘吾知紹之為人,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遂決定起兵兩萬迎敵。曹操的這一舉措,剛好說明了其作為戰略家的膽魄。”東方雲掃了一眼眾弟子,繼續說道:“八月,曹操率軍進據黃河北岸重鎮黎陽,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帶,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麵襲擊許昌。留於禁率步騎兩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東郡太守劉延守白馬,以防止袁軍渡河南下,此為第一道防線。九月,曹操還許昌,置主力在官渡築壘固守,為第二道防線。官渡為袁紹進攻許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複還官渡,親自坐鎮,嚴陣以待袁軍來犯。”

“師傅,弟子知道官渡之戰發起後,中間有段小插曲。”雲中龍站起來緩緩地說。

“好,雲中龍說下去。”東方雲點了點頭。

雲中龍:“正當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對袁作戰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殺了曹徐州刺史車胄,占據下邳,屯兵沛縣,並積極與袁紹聯絡,欲合力夾攻曹操。

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勢,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誌,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於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東征劉備,一舉占領沛縣,收複徐州,轉攻下邳,並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僅帶少數兵馬逃往河北投奔袁紹。曹操獲勝後,還軍官渡,迎戰袁紹。劉備得不償失,差點連哪一點家當也蕩盡了。”

“嗯,是這樣。”東方雲接著說:“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親率大軍進軍黎陽,派遣郭圖、淳於瓊、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駐守的白馬,劉延兵勢微弱,被顏良軍圍困,情況緊急。四月,曹操決定率兵救劉延。他采納謀士荀攸的建議,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裝渡河襲擊袁紹的後方,袁紹當即分兵西應。曹操卻乘機率一支精兵向東奔襲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遂被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