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玉鳳舉兵欲取鄴 東方謀政逐中原(1 / 2)

話說一軍團李玉鳳、謝雪蓮部,受二軍團趙雲、朱恒部鼓舞,趁機發動了對鄴的攻擊。鄴城初建於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後,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戰國時,西門豹為鄴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曹魏時建北鄴城,東西長7裏,南北長5裏,外城有7個門,內城有4個門。曹操還以城牆為基礎,建築了著名的三台,即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

許攸,南陽人,袁紹重要謀士,奉令防守鄴。守將為冀州別駕田豐、及謀士逢紀、辛評、苟諶。這幾個人湊在一起,還真特別,整個一謀士集團。早先袁紹跟曹操對壘,北方兩大軍事集團還真導演了幾出有聲有色的好戲。最著名的當數官渡之戰。官渡,位於許都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有200裏之遠,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並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下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四麵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

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六月,袁術滅亡,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劉表中立,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製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遊南北對峙的局麵。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都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製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

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袁紹病故。

202年初,崛起的東方雨派兵擊潰曹操占領的軍事重鎮濮陽,猶如一把尖刀插入曹操、袁紹兩大軍事集團心髒,使曹操、袁紹一下摸不著頭腦。孫乾適時占領陳留,把兩大軍事集團徹底隔開,袁紹勢力得以喘息。處於前哨的李玉鳳、謝雪蓮部,這支善打硬仗的隊伍,果斷向東方雨建議,先吃掉袁紹占據的鄴城,這樣從戰略上對曹操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也徹底地打消了曹操企圖吞並袁紹占據的幽州、冀州、青州、並州地域的念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袁紹的這一塊,將納入東方雨掌控之下。

東方雨批準了李玉鳳的作戰計劃。同時一軍團主力移至小沛,第三軍團柳月、東方敏部已做好對曹操汝南攻擊的準備。

李玉鳳召開軍事會議。濮陽軍師謝雪蓮、帳前將軍關羽、夏侯淵、文聘、李典、魏續、曹休、袁術、胡班參加了會議。

李玉鳳說:“我主東方雨已批準了我部攻占鄴城的計劃。據偵察得知,鄴城太守許攸、軍師田豐,守將為逢紀、辛評、苟諶。這是一台奇特的力量組合,從太守到將軍,一律為謀士。既然袁譚能讓他們抵禦曹操,就說明他們也有過人之處,特別在謀略上我們不能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