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理,諸葛軍師,你說!”接話的是車騎將軍、太子妃李如玉。
“總指揮,太子妃,各位副總,上黨戰役,一軍團為我前指爭取了時間,在虎威將軍、神武謀士和畫副總的策劃下,斬首敵上將4員、殲敵7萬,贏得幹淨利落。蜈蚣嶺一仗,給了南匈奴一記響亮的耳光。我薊城被南匈奴右路軍攻克,守城將領蔣義渠、陳震、逢紀陣亡;晉陽眭固戰死,四軍團援軍趕到,守住了晉陽城市。戰場整體來看,我右路吃緊。南匈奴接下來,會對晉陽加強攻勢,勢在必得。晉陽北有座烏金山,烏金山東西長25公裏,南北寬9公裏,從東向西依次為要羅山、紫金山、大洪山、烏金山、中林山五大支脈,均為罕山向南的延伸,由大小25座山組成。眾山之中,以烏金山最高,以中林山山腳下之寺溝口為最低,相對高差500多米,使烏金山形成逶迤之勢,峰巒疊嶂,蜿蜒起伏,林海茫茫,山光凝瑞,為榆次境北之天然屏障。”前線指揮部諸葛軍師說。
“您是想借烏金山的地理優勢,在那裏唱一曲戲。”前線指揮部副總畫眉說。
“沒錯。晉陽由第四軍團組織防守,軍師賈詡親臨晉陽督陣,估計一會半會還可以堅持住。第四軍團軍團長李玉鳳率猛將張飛、閆柔、蹋頓,自領3萬精兵由大洪山抵進烏金山,占領有利地形,埋伏待命。前指徐晃率龐德、於禁將軍各領10000兵馬西線執行圍殲南匈奴右路攻城部隊;畫副總率樂進、張郃、曹仁、蔣欽將軍,領兵50000,北線攔敵退路;夏侯淵率10000人馬東線策應第四軍團。總指揮魏夢遠、軍師諸葛亮、太子妃李如玉、將軍太史慈、許褚、楊英、遊蒼,領兵90000,去北線打援。副總陸遜、孫策領兵20000人,在晉陽東待命,為前指機動力量。”諸葛亮看了一眼大家,繼續說:“戰役的第一階段,我圍殲部隊完成對南匈奴攻城部隊包圍態勢,隻圍不攻;潛伏部隊進入北線葫蘆溝地域待命,等增援部隊進入伏擊圈,一股作氣將其消滅,這叫圍點打援。然後留太史慈、許褚斷後,主力部隊馳援圍殲南匈奴攻城部隊。這叫一箭雙雕。”
“好氣派,大手筆!總指揮這著棋有份量,孫策支持諸葛軍師設想。如果這步棋走活,我們就斷了他一隻右臂!”前線指揮部副總指揮孫策說。
“右穀蠡王呼慶為主帥,統兵2萬,右骨都侯柳刀為副帥,統兵2萬,左大將蘭衝統兵2萬,右大將範毅統兵2萬,共8萬人馬為進攻晉陽主力。這呼慶、柳刀都是悍將,經過薊城、晉陽戰鬥,估計還剩7萬鐵騎。按照諸葛軍師的部署,我東線第四軍團3萬、夏侯淵1萬共4萬;北線5萬;西線3萬;守城部隊3萬,總兵力15萬,圍住南匈奴應該不成問題。但南匈奴鐵騎戰鬥力太強,所以第一階段隻能形成合圍,不能輕舉妄動。此階段各部應該很好地隱蔽自己的作戰意圖,不要大張旗鼓地施壓,合圍時應盡量避免被敵發覺。”前線指揮部副總畫眉說。
“畫副總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我讚成合圍部隊偃旗息鼓,一旦我伏擊部隊得手,主力部隊回援時,才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股作氣摧毀敵人。敵人已成甕中之鱉,選擇時機是最重要的。”前線指揮部總指揮魏夢遠說。
“我同意這個作戰方案,看起來有點懸,南匈奴還沒有摸清我軍的底細,便成了甕中之鱉,如果進展順利,此役將成為瓦解南匈奴勢力的轉折點。”車騎將軍、東方國太子妃李如玉說。
“經總指揮和軍師闡明作戰方案,明確了我軍作戰部署,我支持行動方案。大膽謹慎,令人鼓舞。這樣,我們不僅為晉陽解了圍,而且徹底擊潰南侵匈奴騎兵。所以我軍合圍部隊一開始必須隱蔽作戰企圖,才能出其不意打擊敵人。”前線指揮部副總指揮陸遜說。
“大家剛才談了很好的意見,同意總體作戰部署,我就不重複了。散會後,馬上召開參戰將領會議,不搞誓師大會,各部率領人馬悄悄地奔向主戰場,按時完成合圍。散會。”前線指揮部總指揮魏夢遠說。
兩個小時後,前線指揮部總指揮魏夢遠向參戰將領宣布了作戰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