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回 李宇軒上黨交接 魏夢遠勝地劃謀(1 / 2)

上黨,《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上黨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其東部是太行山脈,西麵是太嶽山脈與臨汾交界,北麵為五雲山、八賦嶺等山地與晉中接壤。南麵是丹朱嶺和金泉山與晉城毗鄰。上黨地區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

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古時對長治的雅稱。《荀子》稱為“上地”。“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麵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

上黨是華夏文明的最早發祥地。上黨孕育過播穀稼穡的民族祖先,文明的曙光最早在這裏初現。2.5億年前的木化石,為上黨文明寫下了久遠而深厚的第一篇章。

上黨又是神話的故鄉。在中華史前神話傳說中,上黨神話以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內容之詳備,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上黨是山水雄奇之地。上黨的山,不僅有著綺麗雄渾的外表,而且蘊藉著民族優秀文化的無盡內涵;上黨的水,不僅有著大江大河的神韻風采,而且印證著民族優秀文化的燦爛輝煌。上黨山水,南北兼容,剛柔相濟,真可謂坐山水秀麗之勝,擁文化昌盛之富,必為仁智者向往。

東方國統帥部將上黨列為軍事要地,有其曆史淵源和戰略意義。

三天後,車騎將軍、第一軍團軍團長李宇軒,參軍、神武謀士、軍師苟攸,中護軍、太守文聘,右監軍軍師張繡,與前去交接的上黨軍事基地指揮、龍驤將軍魏夢遠,上黨軍事基地副指揮、車騎將軍畫眉,上黨軍事基地副指揮、伏波將軍曹仁進行了交接。

第一軍團神武謀士、軍師苟攸說:“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並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402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上黨歸韓。但強大起來的秦,對上黨早就覬覦。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曾深入上黨,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此時,秦吞食上黨之口已經張開,隻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戰事緊張,才撤軍緩和下來。之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黨。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黨,韓國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主動將上黨史獻於趙國,被封為華陽君。趙國名將廉頗屯兵於上黨史南界,抵抗秦軍。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範雎用反間計誘使趙孝成王換了根本不知怎樣打仗的趙括為將。趾高氣揚的趙括改變廉頗戰術,率大軍盲目出擊,強令東、西營和石後堡駐軍挺進長平(今長治縣、高平市交界處)。

此時,秦昭王特地起用了軍功顯赫、威震敵國的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白起針對趙括魯莽輕敵、缺乏作戰經驗的弱點,采取誘敵深入,迂回包抄的戰術,決戰之初故意改退。趙括愈加輕狂,傾巢而出,乘“勝”追擊。追至秦壘,秦軍主力一麵堅守城壘,一麵乘其不意,出兩支奇兵:一支2.5萬輕騎速進趙軍背後,占據秦嶺(又名寶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長治縣交界處),切斷了趙的後路,“遮絕趙救兵及芻餉”;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趙軍中間斬趙軍為兩截,使其失去統一指揮,首尾不能相顧。趙軍頓成釜中之魚。

這時白起以靜製動。從7月中旬到9月,趙軍被困整整46天,糧盡水竭,互相殺食,不戰自亂。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結果自己中箭身亡。

趙軍失去的主帥,立刻陷入混亂。秦軍趁機猛烈進攻,趙軍丟下兵器,卸下鎧甲,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於高平市的王赧(殺穀,又名脊冤穀)、箭頭、圍城、穀口、金門山一帶。趙括空言清談,萬餘將士的性命被坑殺。野蠻殘酷的大屠殺使成千上萬的將士血流成河,趙括自己也一命嗚呼!

這段曆史說明,上黨身處戰略要地,皇上將上黨列為軍事要地,是英明的決策。今龍驤將軍魏夢遠、車騎將軍畫眉、伏波將軍曹仁奉命鎮守要地,嚴防匈奴不軌,是我軍防禦外族侵略史上的一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