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位於湖北西北部,漢江中遊平原腹地。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曆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春秋時期,襄陽為鄧、盧、鄀、羅、鄢、穀、厲、隨、唐等諸侯國之城,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襄陽地形為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襄陽自古即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襄陽西接川陝,東臨江漢,南通湘粵,北達中原,是鄂、豫、渝、陝、四省市毗鄰地區的交通樞紐。襄陽護城河平均寬180多米,最寬處250米,是中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護城河河麵寬闊,如湖泊碧波蕩漾,好似綠色的巨龍環護著古城,使得襄陽城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襄陽選為東方國京城,是因為山,因為水。碧水悠悠,水光天色。
這幾天,光祿勳蒯良,衛尉關羽,執金吾周瑜為各自的警衛任務忙碌著,開國慶典在即,出不得半點差錯。
太常、驃騎將軍魏新荷,是這幾天最忙碌的人。在帝王時代,皇帝是國家的君主,自稱“天子”,所以,開國第一件事情就要“告天”。而立國之本是大地,所以,還得“祭地”。天、地都是“神”,下麵還要“祀鬼”,即祭祀死去的先人。人都是母親所生,血脈相傳,所以建國成大業了,不能忘祖。
告天、祭地、祀鬼,這三件事,是古代中國“開國大典”上固定程序,必不可少。而天、地、人的概念都是寬泛的,祭祀的對象則要具體,於是要立“社稷”。社稷,以後也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社”其實就是土地之神,“稷”則是五穀之神。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土地是國家之本,建國之基,所以“社稷”的祭祀是重中之重。一般是設壇為社,壇上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分別用青色、紅色、白色、黑色、黃色,五種顏色的土壤覆蓋,即所謂“五色土”,象征一統江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祀鬼”則在宗廟,宗廟同樣是建國的根本。古代帝王立國,必立“七廟”,就是建七座廟宇,分別供奉自己的祖宗,即“四親”廟(父、祖、曾祖、高祖)、“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其中太祖廟位居正中,其左右各為三昭三穆。
7月26日,東方雨由太常魏新荷、左丞相方飛玉、三品帶刀侍衛楊英陪同到新落成的奉天殿,上香祭天:
“惟我中國自東方運告終,帝命真人斬蛇為天下主,四百有餘年,今運亦終。其於天下人民土地,豪傑分爭。惟臣帝賜英賢方飛玉、雲中龍等為臣之輔,戡定群雄,息民於田野。臣下皆曰:恐民無主,必俗推尊,臣不敢辭。是用龍年八月一日,於襄水之陽,設壇備儀,昭告上帝皇祗。如臣可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帝祗來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
8月1日,在襄水陽設祭壇。風和日麗,萬裏無雲。太常、驃騎將軍魏新荷引導東方雨登壇祭祀天地。告祀天地禮成,即位於南郊,左、右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賀舞蹈,三呼萬歲。返回宗廟,祭祀祖宗。祭祀社稷。
穿上龍袍,接受百官朝賀。
接受列國朝賀,鼓樂齊鳴。
“邪馬台使節到!”門吏一聲長傳,深達內廷。
“宣!”黃門官應道。
“邪馬台祝東方國鴻運齊天,繁榮昌盛!皇上萬歲!萬萬歲!”
“賞!”太史說。
“三韓聯盟使節到!”
“宣!”
“三韓聯盟祝東方國國富民安!皇上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