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剛伏鞍北行,疾馳500裏,身體漸漸支持不住,忽地從馬上甩了下來。那馬嘶叫數聲,眼望前方,見無人搭理,便站著不動,忠誠地守衛主人。
夜幕降臨,萬籟寂靜,遠處傳來幾聲蟲鳴。月亮時隱時現,草原靜極了。
烏剛迷迷糊糊地睡下,他太累了。3個時辰前,他經曆了大本營北麵戰鬥,因掛牽主子呼巴裏,未能發揮手中搶的優勢,被公主麾下大將張欣射中左臂,險些落馬。北馳中,中埋伏與公主麾下大將鍾雷相遇,被鍾雷紮中右臀,那個倒黴勁,那股無名火,一下子隨槍發泄。偏偏被鍾雷部將巴勒爾、遊新纏住,那杆槍發怒了,槍槍殺著,恨不得要生吞巴勒爾、遊新。這巴勒爾、遊新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豈能輕易上當。兩個人像精靈與烏剛遊鬥起來。俗語說,大凡高手對陣,最忌心急煩操。巴勒爾、遊新遊鬥,折騰得烏剛精疲力盡,卻也一時奈何不得。呼巴裏一著重擊,逼退鍾雷,調轉馬頭,策馬狂逃。鍾雷立定,飛戟刺中呼巴裏後背,呼巴裏墜馬而死。烏剛一下驚醒,原來是南柯一夢。
烏剛試著坐起來,右臀一陣疼痛,接著又昏睡了過去。等他醒來,卻是次日午時,躺在一個蒙古包裏。
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長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麵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而烏剛躺著的這個蒙古包哈那應為6個,足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遼闊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型舞台,最適合遊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這是遊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隨著蒙古民族走過了漫長的年代。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氈包。蒙古包頂上圓中有尖,中間寬大渾圓,下麵可以算作"準圓"這種形式特點,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受到蒙古包的緩衝以後,會在它後麵適當的距離,形成一個新月形的緩坡堆積下來。這是因為蒙古包沒有菱角蒙古包,光滑溜圓,呈流線型形狀。包頂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強(如橋梁之拱形)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大風來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麵的沙子流走了,下麵的沙子在後麵堆積起來。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
蒙古包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這歸功於它的形態構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對搭得“陡”一些,再把頂氈蓋上,雨雪很難侵入。包頂又是圓的,雨水隻能從頂氈上順著流走。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壓力會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壓力,是很尋常的事。蒙古包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是因為蒙古人很懂得力學知識,架木製造的十分科學,把壓力都分擔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沒聽說一個凍壞的。烏剛躺在這樣的環境裏,心裏充滿了感激。他不知道是哪一位好心的菩薩救了他。突然,一個身影飄然而入,他揉了揉眼睛,姑娘姿容清麗,嬌好的容貌把他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