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右丞相一行結伴去了洛邑,洛邑又稱為成周,周代的國都。周武王滅商後就著手在"有夏之居"建立新都,《逸周書·度邑》詳細記載了武王選址時的情景。《尚書.召誥》召公相宅的過程。《尚書.洛誥》記載了周公營成周之事。成周城洛邑可謂是第一座國家層麵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左傳·宣公三年》載:"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河南洛陽。"《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漢書·地理誌載》:"河南,故郟公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
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裏。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複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通道。
對於成周城洛邑,禦史丞魯肅說:“洛邑是第一座國家層麵規劃建設的都城。武王滅商後就著手在中原建立新都,成周城由周公負責營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並遷都於此。西周時期的成周城駐守由周王室直接控製的周八師,每師有二千五百人,共兩萬人。戎守在成周,由此得名,用以鎮懾東方。象征著王權的九鼎也放在成周城的明堂當中,用以震懾天下。”
“看來禦史丞對於成周城洛邑也有研究,年青人要學著點羅!”右丞相雲中龍說。
“媽媽,我跟妹妹底子淺,我們在認真聽呢?”劉玲一旁說。
“媽沒說你們,你們回京城後,還要補習文化,這學問的事大著呢!”右丞相雲中龍說。
“不過這兩天跟著媽媽,長了不少見識。”小女兒劉茜說。
“右丞相,我總覺得我這腦子不好使,上陣殺敵,我武奎眼都不眨一下,可這論起學問來,我就昏了!”天山派弟子武奎說。
“哈哈,你武奎也有畏難的時候!”南嶽逍遙派高足石崇說。
“去去,你比武奎強不了多少!”天山派弟子武奎說。
“我們還是聽聽禦史丞跟我們講講吧?”武當劍小華說。
“武王伐紂取得成功之後,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兩年之後,武王疾歿,成王武王之子繼位。接著,周公奉旨東征平叛,營建洛邑。”禦史丞魯肅說。
“對於洛邑王城的營建,在《尚書》的《召誥》和《洛誥》中作了簡明而概括的記載。《召誥》記載,‘七年’克商後七年,周公攝政五年,即公元前1039年二月二十一日乙未,成王從宗周鎬京到豐文王所建之舊都,派遣太保召公先於周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戊申召公在建都基地上進行‘卜宅’,得到吉兆後便開始動工。接著,周公於十二日乙卯來到洛邑,又全麵視察了洛邑營建的規模。十四日丁巳,用牛兩頭舉行‘郊祭’祭天神;十五日戊午,用牛、羊、豕豬各一頭立社廟祭地神。又過了七天,選定大吉之日,即甲子日二十一日的早晨,周公便向殷貴族和各諸侯國的首領頒發營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開了大規模營建‘大邑周’的序幕。”右丞相補充說。
“是這樣,洛邑王城,自周公攝政五年三月至十二月據上述《召誥》、《洛誥》記載,從動工到初步落成曆時半年之久。王城建成後舉行了慶功大典。同年十二月戊辰這一天,成王率領百官來到新邑王城,向先王舉行隆重的冬祭,用赤牛一頭祭文王,又用赤牛一頭祭武王;繼之是王與助祭者同至太廟,以殺牲燎祭先王;然後王又步入太室,舉行以酒灌地而求降諸神之大禮。”禦史丞魯肅說。
“不過,周公營建洛邑的意義在哪兒呢?”少林弟子小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公營建洛邑之目的有兩個:一是由於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史記·周本紀》,為此而要把新邑建成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二是周王朝接受三監和武庚叛亂的教訓,決定遷殷頑民於洛,並屯兵‘八師’,以加強對殷民的統一監督管理和統治。”右丞相雲中龍回答說。
“西周受到犬戎的侵略滅亡之後,周平王遷都於成周,從此成周又稱王城。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內王子朝勢大,遷居到過去殷民居處之地。後因王子朝之亂,晉國率諸侯為周敬王於前510年修築新都,位於今洛陽白馬寺以東。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從此成周與王城分為兩地,但都在今日洛陽市附近。到周赧王時,周王才遷回王城舊都。”禦史丞魯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