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回 四麵荷花三麵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1 / 2)

右丞相雲中龍、禦史丞魯肅一行9人離開洛陽,前往濟南考察,這是他們計劃中的第二站。濟南屬第三軍團管轄,現任太守張飛。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濟南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

舜(約公元前22世紀)曾“漁於雷澤,躬耕於曆山”。曆山即濟南市曆下區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內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華路”、“舜耕山”等。

進入奴隸社會的商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在城子崖一帶,建立了譚國。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國後,行分封製,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濟南屬齊國,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曆下,其時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南部馬鞍山一帶。

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郡縣製。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曆下邑。

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東平陵。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西晉永嘉中,移治曆城縣。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曾任濟南相。

“我們去濟南,首先要弄清這裏的地形結構。濟南位於山東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麵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右丞相雲中龍說。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這裏和我們剛離開的洛陽不同,濟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長地質變遷年代,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形成了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網。濟南南部山脈大量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縱橫交錯,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組織緊密的岩漿岩的阻擋,如同一麵天然設置的石牆,將水脈阻斷攔蓄。最終,攔蓄在這裏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壓力,沿地下連接地表的許多裂縫和通道,一股腦的湧出地麵,於是就出現了天然湧泉。”禦史丞魯肅說。

“魯叔叔,您說我們到濟南主要是看泉。”劉茜天真地問道。

“沒錯,劉茜反應快。泉城濟南,泉群眾多、水量豐沛,被稱為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濟南城內百泉爭湧,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在2.6平方公裏的範圍內的老城,基本上是遊船環城一圈的區域:從黑虎泉出發,經泉城廣場—西門—五龍潭—大明湖公園北側—老東門—青龍橋,密布著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彙流成的護城河流淌到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鵲山、華山等構成了獨特的風光,也成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於一體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禦史丞魯肅說。

“禦史丞說的沒錯,除市區四大泉群,在濟南市市區周邊還分布著另外六大泉群:濟南東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的百脈泉泉群、曆城彩石的玉河泉泉群、曆城柳埠的湧泉泉群、長清萬德的袈裟泉泉群、平陰洪範池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屬廣義‘濟南泉群’,自東向西又依次劃分為四大泉域,分別是:明水泉域、白泉泉域、濟南泉域、長孝泉域。濟南城內百泉爭湧,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流傳甚廣。”右丞相雲中龍說。

“右丞相,這濟南泉水奔湧,人們的生活質量一定是很高的。”天山派弟子武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