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回 聚德樓畫眉宴賓 湘菜味名震京城(1 / 2)

“第二道菜:紅煨魚翅。是湖南漢族傳統名菜,屬湘菜菜係。此菜顏色淡黃、汁明油亮、軟糯柔滑、鮮鹹味美、醇香適口。紅煨魚翅用料講究,製作獨特。此菜味道醇厚,魚翅糯軟,營養豐富,實為菜中珍品。魚翅選用玉結魚翅,玉結魚翅是魚翅中的上品。水發時將幹魚翅沿翅尖剪去邊須,下冷水鍋燒開後離火,靜置數小時,待水涼後,將魚翅撈入盛有清水的木盆內,用刀刮去沙粒和汙跡,漂洗幹淨。鍋內墊上竹箅,放入魚翅和清水,上麵壓蓋鐵箅子,上火煮開後離火,漲泡數小時,撈入木盆,去掉翅骨和腐肉,清洗幹淨,逐個整齊放在鍋內的竹箅上,換清水煮開離火,加蓋漲泡數小時即成。”第六軍團軍師朱治介紹說。

“第三道菜:東安子雞。這道菜畫眉曾品嚐過。東安子雞又叫東安雞、官保雞,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湘菜係。因用東安新母雞烹製而成,故名。製作步驟大致為:將雞宰殺後放入湯鍋內煮,七成熟時撈出待涼,切成小長條。炒鍋放油燒至八成熱,下雞條、薑絲、醋、花椒末等煸炒,再放鮮肉湯燜至湯汁收幹,放蔥段、麻油等,出鍋裝盤即成。東安子雞成菜呈紅白綠黃四色,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香。”第六軍團軍團長、車騎將軍畫眉介紹說。

“第四道菜:臘味合蒸。臘味合蒸是湖南漢族傳統名菜,屬湘菜係。通常取臘豬肉、臘雞、臘魚於一缽,加入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吃時臘香濃重、鹹甜適口、柔韌不膩。臘肉中磷、鉀、鈉的含量豐富,還含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元素;雞肉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補虛益智的作用;鯉魚體內含鈣、磷營養素較多,剌少肉多,個大味美。具有和脾養肺、平肝補血之作用,常食鯉魚對肝、眼、腎、脾等病有一定療效,還是孕婦的高級保健食品。”長沙太守王威介紹說。

“第五道菜:子龍脫袍。子龍脫袍又名溜炒鱔絲,是一道以鱔魚為主料的湖南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湘菜係。此菜色澤豔麗,白、綠、褐、紫四色相映。鹹香而鮮,滑嫩適口。鱔絲鮮嫩,香辣爽滑。因其鱔魚在製作過程中需經破魚、剔骨、去頭、脫皮等工序,特別是鱔魚脫皮,形似古代武將脫袍,故將此菜取名為‘子龍脫袍’。”第六軍團軍師朱治介紹說。

“第六道菜:湘西酸肉。湘西酸肉是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傳統風味佳肴,味辣微酸。每當貴客臨門,土家、苗家人便從壇中取出醃製好的酸肉,下入油鍋爆炒,粘附在酸肉上的玉米粉經油炸轉成金黃色,散發出陣陣芳香,聞之生津。酸肉製法是:將帶皮的豬肥肉刮洗幹淨,切成100克重的長方塊,選用精鹽、花椒粉醃5小時,再加玉米粉拌均,裝在壇內,封嚴壇口,醃15天即成。“湘西酸肉”,就是將這種醃好的酸肉切成長方片,加紅椒末、青蒜段煸炒,再加炒玉米粉、清湯燜熟。”長沙太守王威介紹說。

“第七道菜:板栗燒菜心。是一道製作簡單且富有特色的湘菜。這道菜做成後黃綠相間,鹹甜適口,非常可口。稀汁亮芡,相得益彰。栗子與白菜的搭配富含多種營養素,有著通便、美容等多重功效。”第六軍團軍師朱治介紹說。

“第八道菜:全家福。是家宴的傳統頭道菜,以示闔家歡樂,幸福美滿。全家福的用料比較簡易。一般主料為:油炸肉丸、蛋肉卷、水發炸肉皮、淨冬筍、水發豆筍、水發木耳、素肉片、熟肚片、堿發墨魚片、雞肫、雞肝等。輔料為:精鹽、味精、胡椒粉、蔥段、醬油、水芡粉、鮮肉湯等。製作比較容易:將上述主、輔料備辦周全以後,先把冬筍放進沸水鍋中煮五分鍾左右撈出,解切成柳葉片狀,再把豆筍切成一寸長,然後將木耳洗淨、撕開,將皮肉批刀成骨牌塊,雞肫和雞肝切成薄片,墨魚切成一寸見方的片狀,把肉丸和蛋卷扣入蒸缽內蒸熟,上菜時取出複入大湯盆內。”長沙太守王威介紹說,“我們的主菜就算上齊了,請右丞相、禦史丞及各位欽差慢慢品嚐。”

“湖南的烹調師擅長於駕馭酸辣。即有市肆、筵宴服務不同對象的因素、有地域與氣候、季節的因素;還有原料、菜式等因素;能使酸辣分出情濃、輕重層次使它們恰到好處。湖南的烹調師善於掌握辣椒“蓋味而不搶味”的特性,在辣味的掩蓋下調和百味,使人們從辣中品味百味,包括湖鮮、海鮮、鮮筍、鮮菌;乃至湖南特產的豆豉、臘味、茶油、菌油等等風味,都能從辣中透溢出來。這種功夫,惟在三湘表現盡致。”第六軍團軍師朱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