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了,你們去叫他們一起出來,我們去青羊宮懷春樓品嚐川味菜。”雲中龍對她的一對寶貝女兒說。
姊妹倆答應一聲,做了個鬼臉,一轉身,走了。
魯肅哈哈大笑:“人小鬼大!”
雲中龍一行來到川味懷春樓酒店,剛坐定,店小二麻利走過來:“客官,你們上什麼菜?”
“魚香肉絲、回鍋肉、麻婆豆腐、水煮魚、夫妻肺片,這些川味名菜,貴店有嗎?”禦史丞魯肅說。
“一聽您就是行家,您點的這些川味名肴,小店都可以為您服務!”店小二答道。
“麻利點,我們可都餓了!”六品校尉華丹說。
“小華姐,餓了嗎?”六品校尉劉茜問。
“你不明白嗎?我這是催他呢,要不你就幹等著!”六品校尉華丹說。
“沒錯,響鼓也要重槌,你想想,在這都市裏,他們占了地利人和,每天有多少客人要來這裏品味,看剛才這小二麻利勁,估摸著咱們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品味到這川味佳肴。”六品校尉武奎說。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係之一,起源於四川、重慶,以麻、辣、鮮、香為特色。川菜原料多選山珍、江鮮、野蔬和畜禽。善用小炒、幹煸、幹燒和泡、燴等烹調法。以“味”聞名,味型較多,富於變化,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為突出。川菜的風格樸實而又清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四川菜係,分為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的上河幫,川南自貢為核心的小河幫,以及川東重慶為中心的下河幫。四川菜係各地風味比較統一,主要流行於西南地區和湖北地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川菜館。川菜是中國漢族四大菜係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係,民間最大菜係,同時被冠以‘百姓菜’。
川菜風味包括成都、樂山、內江,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即複合味的運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泡椒雞腳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右丞相、車騎將軍雲中龍說。
“各位小將,智取成都,是雲丞相當年一大手筆。”禦史丞魯肅說。
“媽媽,劉璋盤踞的成都,當年是您領兵打下的?”小女兒六品校尉劉茜說。
“是的,雲中龍根據成都城布局特點,確定由軍師李宇軒、將軍陸遜攻打成都太城北鹹陽門,雲中龍、張鬆攻打太城北朔門,將軍金蟬、馬超攻打太城南江橋門。
太城北鹹陽門守將王累、吳懿,太城北朔門守將吳班、吳蘭,太城南江橋門守將孟憂、秦宓,少城南麵的陽城門守將法正、宣明門守將劉璋,西麵的市橋門石牛門守將孟達、直西門守將孟獲。劉璋這樣一個陣勢,似乎鐵桶一般。殊不知東方軍展開的最大規模的離間計,正加速西川軍的火速崩潰。
5日後的傍晚,雲中龍率領的涪城各部到達成都城下。二個時辰後,李宇軒、雲中龍、金蟬部完成了對劉璋成都太城各要點的圍攻部署。雲中龍部旌旗嚴整,一看便知道訓練有素。西川兵那見過這般陣勢,開始好奇,竊竊私語,繼而轉為莫名其妙地恐慌。
西川守將吳班、吳蘭,陣前起義。午時三刻敞開北朔門迎東方軍入城。吳班和吳蘭將軍計賺少城南陽城門。太城北鹹陽門守將吳懿放棄抵抗。成都戰役,吳班、吳蘭、吳懿陣前投誠,抓獲西川將領法正、王累、孟憂、孟獲、孟達、秦宓,援軍將領王甫;劉璋棄城逃離,孟達歸順東方雨。”雲中龍回憶說,“可惜當年因為戰事緊張,沒來得急品嚐成都美味,就進入下一輪戰鬥了。”
“媽,您這回可要好好品嚐一下成都美味了。”女兒六品校尉劉玲說。
“第一道菜:魚香肉絲。魚香肉絲,由肥三瘦七肉絲、泡辣椒末、食鹽、味精、白糖、薑末、蒜末、蔥末、食醋、香油、色拉油、水澱粉,並配以冬筍絲、黑木耳絲等組成。烹調後的質感:肉絲軟嫩、配料脆嫩。色澤紅潤,紅白黑相間。味覺特點:鹹甜酸辣兼備,蔥薑蒜味濃鬱。是傳世的珍饈美味佳品。”店小二介紹說。
“秦、西漢時期四川飲食文化尚未出現地區性特色:秦滅蜀到西漢末年的三百餘年間,由於第一次移民以後蜀經濟的發展,成都的繁榮導致了物產的豐富與飲食業的興旺,古典四川菜在西漢晚期時已經初具規模,而且中原烹飪文化的精神-‘五味調和’已經成為四川至少上層人士飲食的基調;再就是‘江東鮐鮑,隴西牛羊’說明了四川烹飪原料不是單純就地選取,而是通過水陸運輸從長江下遊和秦嶺以西獲得。”禦史丞魯肅說。
“第二道菜:回鍋肉。回鍋肉是中國川菜中一種烹調豬肉的傳統菜式,川西地區還稱之為熬鍋肉。四川家家戶戶都能製作。回鍋肉的特點是口味獨特,色澤紅亮,肥而不膩。所謂回鍋,就是再次烹調的意思。回鍋肉作為一道傳統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級經常用回鍋肉作為首選菜肴。回鍋肉一直被認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店小二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