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回 雲中龍夢回長安 魯子敬調侃當年(1 / 2)

長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始,先後有周、秦、西漢等朝代或政權在長安建都及建立政權。在長達千餘年的曆史中,長安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其輝煌的曆史聞名於世。並曆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的治所。右丞相雲中龍、禦史丞魯肅一行,結束對第八軍團首府成都調研,曆經永安、漢中,七日後到達第二軍團首府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

漢長安是在秦鹹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鹹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製,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鹹陽,因以漢都”。《舊唐書地理誌》說:“京師,故秦之鹹陽,漢之長安也。”秦鹹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

安。先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然後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惠帝時築城牆,並建東西市;武帝時建光明宮、桂宮、北宮、建章宮,漢長安初具規模。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鹹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製的。漢朝宮闕均在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鹹陽市境內。

秦末漢初,長安其地時為秦都鹹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長安”。

漢初,高祖劉邦下詔,相國蕭何主持營造都城長安,開啟了漢帝國的宏大基業。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陽,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於是劉邦征詢張良,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僅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裏,田地太薄,四麵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穀關、隴蜀的沃野千裏,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麵防守,並向東方牽製諸侯,隻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高帝七年,定都於此。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此後西漢、東漢(獻帝初)皆以此為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也曾建都於此。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麵積80多平方公裏。外郭城平麵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裏。每麵有3座城門,除南麵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麵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正殿為太極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長安城以寬達155米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11條南北向的大街和14條東西向的大街,把外郭城劃分為100多個整齊劃一的裏坊。

“在西漢的200餘年曆史裏,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梁、“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右丞相、車騎將軍雲中龍說。站在長安古城牆上,雲中龍生出許多感概。

閃回。

東方雨、與軍師方飛玉、副軍師雲中龍,研究了李宇軒、許褚剛從長安偵察回來的信息。她們認為,馬騰親臨長安部署打氣,賈詡獻策,以長安古牆體為依托,實行堅守防禦,對東方軍拿下長安增添了新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