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考慮,李讓拿起了印有《玄武真經》功法的那枚玉簡。
通過仔細查看《玄武真經》中的信息,李讓才發現,《玄武真經》是竟然是千年前威名盛極一時的玄武真人所遺留的一部功法,當年玄武真人以散修身份,修到元嬰之境界,在散修當中可謂是真正的第一人,即便比之六大宗門之中元嬰期的存在,亦是不遑多讓。
不過玄武真人自千年前消失後,便在也沒有出現過,不知是大限已到,還是突破元嬰期,覓地潛修去了。
因玄武真人並未收徒,其修煉功法也隨之失傳。
此刻,擺在李讓麵前的,便是這位傳奇散修所修煉的功法,隻不過可惜的是,這部功法隻是一部殘篇而已。整個玉簡當中,隻記載了《玄武真經》中的一篇功法。
李讓看到此時才覺得合理,若是玄武真人的《玄武真經》出現在絕窮等煉氣期修士手中,他才覺得奇怪,而隻有一部殘篇,倒是有可能是絕窮等人有過什麼機緣得到這部殘篇的。
玉簡當中記載的這篇功法,正是《玄武真經》中專門講述如何斂息匿跡的法門,名字叫做《靈龜斂息術》。
此功法共分三層,第一層為斂息,第二層為潛息,第三層定息。
修煉第一層功法需寧心靜氣,握固守意,心念不移,久之覺隨念降,頭手如失,惟覺臍中一息,幽幽出入,移之不動,謂之斂息。
第二層則需氣息入臍腹後,心念下移,潛入真淵,寧心集覺,住息久持。氣息閉放一次,謂之一息,修煉少則一息,多則七七四十九息。待修至息潛真淵,如如不動,不急不憋,久久安然,謂之潛息。
第三層在上兩步功成的基礎上,納降氣息,藏心於真淵,守定心知覺感,不使浮動,若漸漸心息兩忘,惟有一靈知感存於臍內中空之竅,久久不動,漸人大定,此即定息。
練功初期及練功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身體會出現去濁留清的現象,這是身體向好的方向轉變的開始。
修煉此功法大成之後,全身氣息均定於臍竅之中,人無呼無息,身形、體溫、氣息、汗水均隱匿無蹤,宛如石頭一般,即便是用神識,也探查不出。
無極亦是憑借此功法,才在身受重傷後,能夠躲過眾多修士的重重搜捕,潛入琅琊山深入,隻不過運氣不好,碰上雷雲獸。
看到玉簡中介紹的功效,李讓大喜,當下便決定要修習此門功法。
看完《玄武真經》這枚玉簡後,李讓又拿起《蒼龍煉形術》那枚玉簡。
《蒼龍煉形術》是一篇煉體的功法。
修仙之人的身體,本就經過靈力洗筋伐髓,鍛骨換血,比常人的身體強上不知凡幾。
因此,當李讓看到《蒼龍煉形術》這篇功法時,並沒有太放在心上。自己的身體本就非常強韌,根本沒必要花費時間再繼續強化身體。
隻不過他看到《蒼龍煉形術》這篇功法最末有這麼一句話,才下定決心修煉此功法的。
《蒼龍煉形術》中寫道:恒修此功,身強體堅、力大無窮、骨骼如玉、髒腑似鐵、百脈俱通、開竅易之。
其餘之句話李讓倒不太在意,隻有最後一句,開竅易之。
築基期後便是開竅期,這篇功法,竟然是為開竅期打基礎的一篇功法,這樣的功法即便在六大宗門、十大宗派也屬於頂尖的基礎功法,也不知是如何落入“窮、凶、極、惡”四從之手的。
此前本書中並未提及修煉境界的劃分,在此提一句,修煉境界分為煉氣期、築基期、開竅期、金丹期、元嬰期、化神期、煉虛期、合體期、渡劫期和大乘期十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