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需要與動機的心理態勢(2 / 3)

選擇2:你的方式總是很特別,而且你容易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這個“打”字有兩種意義:第一是熱烈的意思,第二是真的“打”起來。無論如何,你的開放性格,是這個社會動力的源泉,值得提倡。不過要注意場合和分寸,方式不能太過激。

選擇:3:你總是喜歡故作神秘狀,但是任誰也不知道你在諷刺他,但也隻是心照不宣。幸好,你善於和顏悅色,頗有人緣。你的危險之處在於說話時流露出的惡意的諷刺,這樣很容易傷人的。

選擇4:你總是含蓄地不肯表達對別人的看法,讓人覺得很冷。不善人際關係是你的隱憂,因為你的本質較為內向,行事太過保守,不能給別人特別的幫助。不過你的本質是非常善良的。

選擇5:你始終不能和親戚朋友以不拘小節的方式進行溝通,人際關係雖好,但不見得真實。即使是再親密的朋友,總給人一種刻意經營的感覺,不夠自然,不夠真實。乍看之下,你好像是真心對待朋友,時間久了,就會讓人產生疏離感。

測試過了我們的友情,現在我們再來測試一下我們的愛情吧!

如果你有男女朋友了,你覺得底下哪件事會是你們最喜歡做的事呢?現在讓我們來做選擇!

1、一起到沙灘漫步。

2、一起逛街買東西。

3、一起到咖啡廳喝下午茶。

4、一起聊天或是看電影。

如果你選擇1,你會遇到的戀情在兩次以下。你是個很重情的人,也很珍惜目前雙方的感覺,所以你不會主動背叛,若是順利美滿,這輩子可能就此相偕到老,廝守終生。隻是死心眼的你也最不能承受情人的背叛,一旦對方對不起你,你便有可能放縱自己,甚至可能因此輕生尋短。

如果你選擇2,你會遇到的戀情可能連自己都數不清。也喜歡結交不同的異性朋友,常常是看對眼就在一起,不順眼就分開,所以你總是戀情不斷,卻幾乎從來沒有一段感情是真正讓你有印象過。也許隨著年紀大了,或是婚姻的承諾與束縛,你才可能收起那份放蕩不羈的輕狂歲月。

如果你選擇3,你會遇到的戀情是3至5次。你不習慣跟異性聊天談心,即使有了對象也是一樣,讓人捉摸不定你的想法,對你始終沒有安全感。所以一旦發生誤會,即便你心裏在怎麼不願意,對方都可能因為你總是不解釋原因而憤然離去。你的戀情都很長,卻不容易妥善維持。

如果你選擇4,你會遇到的戀情5次以上。你太習慣定義愛情,也喜歡對另一半頤指氣使,不肯真正用心去關心他的感受,為有失去之後你才可能恍然大悟,想要好好珍惜,對方卻不再給你任何機會。有一次經驗學一次乖,一般來說大概5次,你便知道如何拿捏異性的心理情緒。

第五節尊重能體現一個人內在的修養

人的內心裏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隻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是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

尊重的需求動機是指我們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我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並能體驗到自己的快樂和價值。

1.認識自尊的重要性

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我們都會把自尊看得很重要。其實,自尊是一種主觀感覺,是一種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自我心理體驗。

自尊屬於自我的情感成分,是我們對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積極或消極的評價,也是我們對自我行為的價值與能力被他人與社會承認或認可的一種主觀需要,是人對自己尊嚴和價值的追求。

這種需要與追求如能得到滿足,我們就會產生自信心,覺得自己有價值。否則就會使我們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

自尊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對我們的生活來說,自尊是你能夠給予孩子們的最好禮物,也是我們自己所能得到的最好禮物。對於獲得健全的頭腦、豐富的學識及幸福的生活來說,自尊至關重要。

心理學界一直很關注對自尊的研究,因為自尊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認識自尊對於避免焦慮有著重要意義。

自尊的心理品質是後天逐步培養起來的,我們的兒童期是培養自尊心理的重要時期。

心理學界曾經有人做過整整500次實驗,來探究我們的自我感和自尊的形成規律及其功能。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他人的期待,往往會導致相應對象變成期待的狀態。可見,自尊是非常依賴外界影響的。

我們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的尊重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就有助於我們培養自尊。如果我們有了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

自尊既表現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也包含期待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的重視。在文明社會,一個人的自尊心理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來維持,依靠自身的能力來支持。

但我們的能力不是無限的,假如我們的努力遇到局限,我們的自尊和自信遇到壓力,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尤其是時間一長,我們的人格也容易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常常表現為尖刻和攻擊性。

有趣的是,我們當事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隻要聽說心理學界有這樣的分析,當事人就會有相當大的可能性來調整自己。這就是心理衛生普及的意義。

大量的實證研究證實,自尊與我們心理健康的關係極為密切。自尊乃是我們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這個核心的狀態如何直接關係著心理健康的狀況:高自尊由於良好的社會適應而衍生出心理健康的各種表現,包括健康的認知、健康的行為以及健康的心態;低自尊由於對社會的適應不良則導致了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及其行為表現。

保持或恢複自尊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我們隻要回避一下原來導致焦慮的空間,轉而投入有意義、有愛、有建設性的事情中去就行了。

假如這已經是客觀現實的話,我們就該承認自己的變化,承認自己的局限。用轉移並替代的方式重新讓自己的生命和時間充實起來,自尊和自信就有可能獲得新的平衡。

2.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尊重指敬重、重視。我們的內心裏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隻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是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為明星運動員呐喊與喝彩是尊重,給普通運動員以鼓勵和掌聲同樣是尊重。

在生活中,對各級領導的崇敬是尊重,對同事對下級對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誠相待、友好合作,傾聽他們的聲音,同樣是尊重。

當他人功成名就時給以讚揚而不是貶低是尊重,對情趣相投的人真誠相待是尊重,對性格不合的人心存寬容同樣也是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種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順利開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的基石。

對上級、同事、下級、平民百姓尊重,有利於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一致性,有利於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有利於團結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對家人的尊重,有利於和睦相處,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圍,對朋友的尊重,有利於廣交益友,促使友誼長存。

總之,尊重他人,生活就會多一份和諧,多一份快樂。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人常常有意無意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比如說,我們往往認為朋友關係密切,就不給對方留下足夠的心理活動時間,與人交談時,隻顧自己侃侃而談,不給對方插話機會;在聽別人傾吐心事時,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心不在焉;對誠懇批評自己的人耿耿於懷,做出不文明不符合身份的舉動,讓對方感到難堪等。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我們的內心裏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隻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老人是我們的長輩,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就沒有我們幸福的今天;沒有他們的精心培育,就沒有我們的健康成長,老人為社會做出過貢獻,值得我們尊重和愛戴。

父母是生我養我的人,也是我最親近的人。父母為我遮風擋雨,為我劈波斬浪,為我掃除前進的障礙。我們應報答父母,這種報答最起碼的方式就是尊重。

生活因友誼而精彩,真正的友誼裏含有一份尊重。有人認為,我和對方已是多年的朋友了,還存在什麼尊重呢?可是,如果你不顧及朋友的感受,說了不該說的笑話,那麼,多年的友誼就可能破裂,甚至失去朋友。一份尊重,一份友誼,讓我們為友誼學會尊重吧!

人有地位高低之分,但無人格貴賤之別。不論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普通的清潔工,隻要是勞動者,都值得我們尊重。

世界萬物生機勃勃,它們本該生活得自由自在,而現在卻不一樣了:曾經的綠地變成了荒漠,而很多動物更是提心吊膽,有苦難言,它們生活得一點也不開心。朋友,讓我們學會尊重生命吧!

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暫的。尊重生命就要關愛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煥發無限的光彩。從現在起,我告訴自己,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從我手中流失。不論未來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願意為它奮鬥。尊重生命,從我做起,大家趕快行動吧!

其實,我們還應該學會尊重自己,就是不要瞧不起自己,有自信,是對自己最好的尊重。要趁著年輕,學好本領,這是對歲月的最好尊重。

尊重是一朵花,一朵開在心間的花;尊重是一條路,一條通往美好的路;尊重是一團火,一團溫暖你我的火。

尊重是一縷春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溫暖的舒心丸,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針。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友愛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凶惡、勢利水火不容。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東山再起充滿信心。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

任何人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審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

假如別人某些方麵不如自己,我們不要用傲慢和不敬的話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某些方麵不如別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應有的尊重。一個真心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一定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貼心小提示

尊重是一種智慧。生活中,我們都想得到尊重,不過我們首先得學會尊重他人。現在讓我來教你一些實用的方法吧!

首先要在態度上尊重別人。比如父母老師講課、發言、他人談話時,我們要注意傾聽。

還要從禮儀上尊重別人。如果我們蓬頭垢麵,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站著和別人交談時,不要用腳連連打地。與長輩交談時,勿翹“二郎腿”。

守時也是一種尊重。和朋友約好聚會,就應當準時赴約。

尊重別人還要注意場合。別人辦喜事,就別說不吉利的話;人家辦喪事,就不要興高采烈。

隻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別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別人的行動。所以,我們必須牢記:“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因自己家境好、成績好就輕視他人。

尊重他人還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也就是要了解對方的年齡、身份、語言習慣等。

假如對方是位年長者,在稱呼上要禮貌,在語氣上要委婉,在語速上要舒緩,在話題上要投其所好。

打招呼時我們不要“喂、喂”地叫個不停,或者叫綽號,交談時不談對方不願講的話題,不揭對方的傷疤。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了這些,相信自己也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了!

第六節學會正確看待權力需求動機

權力欲是人的本性,相對來說,它是跟人所處的地位、環境、條件分不開的。它可以有褒貶兩種解釋:褒義方麵可以理解為理想、抱負、誌向;貶義方麵那就是攬權、武斷、野心。

權力欲掌握得當能使人產生動力,增強信心,幹出一番事業來。如果失去控製,就會走向犯罪,毀滅人生。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正確地看待權力需求。

1.了解權力欲的實質

權力欲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欲望之一。動物為了生存和繁殖的需求,也會有淩駕於同一種群。但人類不為上述目的,仍然強烈希望能夠控製別人。

權力欲是一種無限的支配欲望。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已能夠成為上帝,希望別人無限製的崇拜自已。

權力欲是一種可以轉化的欲望。隻要條件滿足時,能夠支配別人的人,總是希望能夠支配更多的社會資源。

權力欲是獲得榮譽感最直接的動力。獲得榮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獲得權力。

權力欲不會被物質需求所左右。當我們擁有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時,還會繼續追求物質和財富,實質上我們是在追求權力。為了權力,我們往往可以放棄奢侈和舒服的生活。

權力欲強烈的人往往能夠獲取權力。但獲取權力的途徑卻各不相同,有的是依靠世襲,有的依靠宗教,有的依靠民主,有的依靠戰爭,有的依靠財富。

權力欲表現出兩種背向形式。在強悍者身上,權力欲體現為支配別人的衝動,是明顯的;在怯懦者身上則偽裝成服從領導的衝動,是隱含的。怯懦者服從強悍者,他們將強悍者通過權力獲取的勝利,視為他們自已的勝利。

權力欲的產生是教育的結果。教育使兒童從小就產生權力的理想,並向他們展示獲得權力所具有的愉快。

權力欲能夠實現的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傑出品質。如自信心、迅速決斷並采取正確措施、能夠讓追隨者信服的才能。

權利即強力。一旦擁有權力,我們是應該更謹慎行事,還是更大膽地行事呢?心理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多數讚成後者,就是人隻要有了權力,就會充分使用它。

事實說明,越有權力的人就越愛使用權力。而且,他們不能對那些沒有權力的人做出公正的評價,隻是一味地誇耀自己的指揮能力。而且一般說來,人隻要有權力,就會充分使用這些權力,這樣就使自己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權力差距越來越大。

人們如此渴望權力,那麼權力缺少製約會怎麼樣呢?心理學家發現,權力如果缺少製約,就會使我們本性中“惡”的一麵迅速膨脹。一個用權力的人,當沒有受到恭維,抬舉,就會覺得丟麵子,受到莫大的屈辱而無法忍受,他就會罵人,打人甚至殺人。

2.認識權力欲的表現

我們都試圖調整周圍環境的事物,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擁有控製環境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擁有的權力。

例如,我們一進屋子,就徑直將空調的溫度調高或者調低,這時,就運用了你的權力。

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控製環境。如果我們足夠幸運,自己能給自己放一整天的假,那麼我們就很有權力。

你是否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開著自己的車子,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你也擁有一定的權力。

如果我們每天都工作,每周7天,卻僅僅隻為了生存,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權力了。

如果我們的職業讓我們每周工作6天,而且能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大多數東西,那麼我們就是很有權力的了。

進一步,如果我們還有自己的房子,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擁有自己的度假別墅和其他投資,不用擔心年老不能工作以後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擁有很大的權力了。

權力是擴展我們的影響力和控製你周圍的世界能力。現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不同職業的人,手裏多多少少都能握有權力,甚至本來應該是提供服務的雇員,在有些人的眼裏也會把提供服務當做一種權力。

具體來說,我們的權力欲經常會以什麼方式表現出來呢?

(1)高估自己

我們往往過高評價自己,總喜歡報喜不報憂,好象從來沒有失敗的常勝將軍。成績歸自己,錯誤歸別人。無論什麼事,以為自己都懂,總想發表自己的看法。遇到真正需要作的工作時,又嫌麻煩或無能為力,就逃避。這說明我們很多人隻想做指導者,不願做服從者,不服別人的勞動,自己又幹不好。

(2)有支配欲

別人若不按自己的意圖去做,我們就很不高興,往往易發怒,並指責別人的缺點。而我們要做的事如果別人不支持、不認可就很不高興。我們做事不希望別人幹預,特別不喜歡別人對自己指東道西,希望別人都聽自己的。

(3)不擇手段

我們許多人經常會考慮誰是自己的敵人,誰是自己的同盟,很喜歡找同觀點的人拉幫結派。雖然我們會積極主動與人交往,但交往的動機帶有強烈的目的性,而不是真誠情感與意見交流。不信的人,有很多手段。大都是教導性的,而不是請教征求性的。有征求也是表麵的。

(4)很愛麵子

我們一些人對別人的評價很在乎、很敏感,對會恭維自己的人印象特別好,對不恭維自己的人印象很差。這實質上也是我們權力欲的一種體現。

貼心小提示

你的權力欲有多重,現在我們來進行一下自測吧!

下班後,你跟一群同事去吃自助火鍋,你最想吃哪一種肉?

1、牛肉。2、雞肉。3、羊肉。4、豬肉。5、鴨肉。

選1:野心指數95%你可說是頭號野心份子,對事業雄心勃勃,表麵上看來是個好相處的人,可是從一進公司那天起,無不處心積慮想要向上爬,力求個人表現,爭取權力高層的注意。

選2:野心指數30%這類人的野心指數不高,IQ卻很高,EQ則略欠;因為害怕被權力中心遺忘,而容易成為八卦女王或王子,被野心份子利用,成為辦公室鬥爭放話的傳聲筒。

選3:野心指數50%你的才能與人緣都不錯,在辦公室頗有人緣,渴望成功,也有些野心,但卻無法堅持,和人拚到底時常後繼無力,所以最後往往還是敗下陣來。

選4:野心指數70%你認為自己才能足以領導大家,很向往得到有權有名的滋味,會花上許多時間去爭取,得到後還會擺高姿態,卻不知自己才能其實平平,根本無法服眾。

選5:野心指數65%你熱衷於凸顯自我能力,可惜弄巧成拙的可能性更高,工作也不夠專心努力,做事總是想得太多,深怕野心外露而引起旁人議論,是典型愛吃又怕人知的代表。

第七節求知欲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基石

求知欲是我們兒童時期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對知識的渴望,當我們接觸到新事物或新技能時,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求知欲加上完美的注意力,會讓我們擁有強大的學習動力,它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基石。

1.認識求知欲的重要性

求知欲是指我們探求知識的強烈渴望,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麵臨問題或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生了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複,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強烈的認知欲求,這就是求知欲。

求知欲是我們每個人學習時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可以激勵我們不斷地努力追求,直至得到滿意的答案為止。沒有求知欲作為牽引和動力,任何學習都是被動和無意義的。

求知欲強的人會自覺地、積極地追求知識,熱情地探索知識,以滿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

當我們懷著追求某個問題答案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去學習時,我們獲得的每一點知識都會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從而更加樂於追求越來越多的知識。因此,可以這樣說,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們主動學習的兩大法寶。

我們的求知欲是通過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由外因所導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呈不穩定的狀態。

我們在形成內在求知欲之前,隨著知識的增加,社會接觸麵的擴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將由強變弱,如果在此過程中過分強調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加速我們厭學,外在和內在的兩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應該是通過外在求知欲的誘發,最終讓自己形成穩定的內在求知欲。

所謂內在求知欲,就是我們有意識或者潛意識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推理、接受新知識,有意識或者潛意識運用知識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找到動腦的感覺和自己智慧的存在,從而強化了能力的培養,意識的形成,心理感受到付出和回報的之間的平衡,感受到知識的作用,領悟到學習的真諦,從而發自內心地想擁有更多知識的欲望。

我們五六歲時,初步的求知欲開始出現。隨年齡的增長,我們在生活、學習中,特別是在入學後係統地學習知識的進程中,求知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但我們的求知欲也並非隨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提高,它需要有適宜的環境和正確的引導與培養。

經驗證明:教師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求知欲,會對學生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助長學生求知欲的發展。此外,通過其他途徑和措施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也有助於求知欲的激發和培養。

作為內在精神需要的求知欲一經形成,就又成為構成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從這一點說,求知欲將有利於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本身發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但是,隻靠求知欲還不能保證取得最良好的學習成績。如果我們僅僅對特定的知識有特別強烈的求知欲,則不一定有利於知識的全麵掌握。

對有不同程度求知欲的學生采取哪種類型的教學,效果也不一樣。對求知欲髙的學生來說,學生控製型的教學效果高於教師控製型的教學效果,對求知欲低的學生來說結果則相反。因此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與措施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知欲有密切關係。

現在我們的許多孩子隻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父母的要求而學習,而不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為了追求知識而去學習。讀書在我們眼裏變成了一種機械的工作,我們沒有好奇心,缺乏求知欲,隻希望把知識記住,卻沒能從學習中體會到半點樂趣。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沒有求知欲的驅使,我們學到的隻是死知識,我們把各種條條框框裝進大腦裏,不會學以致用。這樣學習到的知識,也是最容易被遺忘的。

2.影響求知欲的主要因素

求知欲作為一種本能,其表現年齡、持續時間、強度和效果等不僅和兒童的先天遺傳素質有關,還和環境及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具體來說,影響求知欲的因素有哪些呢?

(1)遺傳因素

從19世紀末開始,發展心理學就認為遺傳與生物學因素以及生活中的社會各方麵因素對我們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從遺傳上來說,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求知欲的強弱和表現形式都是不一樣的。

早慧的兒童可能在很年幼的時候就表現出同齡孩子沒有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國古代的曹衝、方仲永,外國的莫紮特、維納、高斯等,而晚熟的人可能到進入中年甚至晚年才表現出異於常人的知識渴求,比如達爾文、齊白石、薑子牙等。

雖然說遺傳提供了我們個人發展的規定性,讓我們有了早熟與晚熟之分,但遺傳並不是萬能的,正如前麵說到的,環境也會影響我們個人遺傳基因的表達方式。

(2)環境因素

我們出生時,遺傳基因已經確定,但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完善。分娩後,我們的突觸之間的聯接就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遺傳基因決定了大腦結構的組織信息,但是成長的經曆與環境決定了哪些基因得到表達,如何表達與何時表達。

遺傳和環境對於求知欲同樣重要,遺傳決定了腦皮層神經細胞的數量,而環境決定了這些細胞之間的聯接。求知欲作為一種先天的潛在本能,其後天能否得到強化和最大化的發展,和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有利於求知欲發展的環境,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教養方式

在中國文化環境下,我們大家普遍認為成績好和因此獲得的較高社會地位才是成功的標誌,因此,學習過程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而西方文化環境下,大家更重視在學習或工作過程中的快樂體驗、成就體驗,認為在自發求知欲驅動下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

求知欲屬於內在動機,指我們內在的學習動力,我們由此獲得的滿足感,會使我們把學習本身等同於獎勵。

而外在動機是指學習者希望通過學習去獲取學習以外的目標或利益。比如馬戲團的小狗,學習鑽火圈、算數學、跳障礙,並不是因為它們覺得這些活動的有趣,而是為了獲得食物獎勵或者避免挨打,換句話說,它們學習的動力不是求知欲的內在推動,而是由獎懲這樣的外部因素引發的。

實際上,在學習中,內外動機並非彼此孤立,而是可能並存的,有些人外在動機多些,有些則剛好相反,而且兩種動機之間也可能互相轉化。

總之,影響我們求知欲的因素有很多,隻有對這些因素進行科學地認識,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們邁向成功的道路。

貼心小提示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對待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是怎麼對待這個問題的呢?現在讓我來給你一些有效引導孩子的方法吧!

1.引導孩子多觀察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很簡單,引導孩子多觀察身邊的現象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許多父母常常陪在孩子身邊,送他們去上輔導班,陪他們練英語口語,總認為隻有這樣才是學習。事實上,如果父母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引發他們思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自然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平時父母應該多陪孩子出去散步,引導孩子觀察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例如雲、雨等的變化,並且讓孩子注意觀察這些自然現象發生時動物都有一些什麼反應等。同時,父母也可以多帶孩子參觀一些人文景觀如各種名人故居等,讓孩子了解這些人文景觀的來曆和名人的故事,以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望。

2.鼓勵孩子提出問題

有問題是孩子好奇心的重要表現。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這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更是激發和保護孩子好奇心的一種方法。孩子有問題,說明他們在思考,而不是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樣沒認真學習。

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多提問題,讓他們帶著尋找問題的心態進入學習狀態,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產生追求知識的動力。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要以寬容、開放的態度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尤其不能粗暴地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那樣隻會扼殺他們的好奇心。

3.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對於孩子的每個問題,父母都應該認真地對待。如果父母不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不僅會讓孩子喪失好奇心,更有可能失去一個傳授給孩子知識的大好時機。

父母應該蹲下來,認真傾聽孩子的提問,對於他們那些不著邊際的提問,一定要問清楚原因,不能敷衍地對待。對於自己也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並且和孩子一起查閱科普雜誌或者相關書籍,去弄清楚原因。

4.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探索精神是孩子成功必不可少的品質。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探索精神,那麼他對周圍的事物便會漠不關心,難以發現問題,更談不上運用發明創造來解決問題了。

因此,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經常鼓勵他們接觸那些在學校不常接觸到的知識,並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和探索。

5.指導孩子學以致用

知識來源於生活,也可以用於生活。孩子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之所以變成了“死知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認為知識沒有用處。父母指導孩子將知識用在生活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的求知欲。

當孩子學到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後,父母可以鼓勵他們在生活中進行運用。當遇到與書本知識講述不合的地方時,父母還應該積極指導他們去尋找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激發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孩子學習起來更加主動和積極。

總之,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追求知識不可缺少的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任何學習都隻是無意義的機械運動。

第八節要正確看待審美的心理需求

審美心理是指人在審美實踐中麵對審美對象以審美態度感知對象,從而在審美體驗中獲得情感愉悅和精神快樂的自由心情。

這種心理體驗是人的內在心理生活與審美對象之間交流或相互作用後的結果。

1.了解審美需求的重要性

我們人類之所以需要審美,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取舍,找到適合我們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

動物隻是本能的適應這個世界,我們則可以通過自己的指揮發現世界上存在的許多美的東西,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家園,以達到愉悅自己的目的。

我們之所以審美,除了愉悅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完善自己。通過一代代人對周遭世界的評判,不斷進化,形成了更為完善的對事物的看法,踢出人性中一些醜陋的東西,發揚真、善、美。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需要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尤其是對人性中存在的友情、親情、愛情的審美,不斷為我們鋼筋水泥中的生活提供心靈的慰藉,滿足我們因為物質豐富而帶來的心靈空虛。

將人生的痛苦當做一種審美現象來看,同時也就意味著是一種從藝術的視野而不是從道德評價的視野來觀察和感悟生命的審美的人生態度。

如果我們能夠化悲痛為力量,換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將這些人生曆練作為一種難得的財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則能夠從人生的風浪中,變得成熟,或許這樣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義,能夠真正做到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過。審美的最高境界或許就在這裏吧!

2.認識審美的心理機製

當你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到動情的時候,或者怦然心動,或者潸然淚下。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審美感受。當你欣賞一幅藝術名畫,比如說描繪大自然背景的油畫,這個時候你可能瞬間地感到物我合一,感到你與大自然的一種契合。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藝術審美的心理機製在起作用。

我們人的心理活動不是單一的,是相當複雜的。由於我們大腦各種功能的整體發揮,感知、理解、想象、聯想、情感等活動此起彼伏、相互聯係、彼此促進,就形成了人的審美心理機製。

第一,審美過程當中的感受和理解。我們人類的一切認知活動,都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反應。但是,我們人在認知不同對象的時候,他所經曆的心理過程並不是完全一樣的。

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人的感覺器官,如果不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就不可能感知任何事物。這個刺激是的確存在的。

審美活動也不例外了,藝術作品或者其他一個美的事物,它之所以能成為審美的對象,被感知,那就是因為這個作品、審美對象,它給了審美主體的感覺器官,給了它一個美的形象刺激,所以才能夠帶來不同感官、不同程度的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情感的愉悅。

第二,審美主題要運用自己本來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把它參加到審美對象當中去,和它的內容聯係起來,從而獲得對對象的深刻理解。

第三,審美過程中的聯想和想象。審美過程當中,由於我們麵對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啟發性的一種美的形象,所以,會自然地喚起對事物的種種聯想和想象。

這些聯想和想象是在對審美對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們反過來又會加深感受和理解。

在審美的過程當中、聯想和想象當中,有一個較為特殊的問題需要專門論述,就是我們欣賞語言藝術,是要通過再造想象的。想象包括創造想象、再造想象、自由想象。

什麼叫再造想象呢?再造想象就是根據語言、符號、圖樣它的描述和指示,你在頭腦中構想相應的形象。譬如一個建築師拿到一個建築設計圖,想象未來的高樓大廈是什麼樣的,這就叫再造想象。

語言藝術的審美必須要通過再造想象。有的人看書囫圇吞棗,根本沒有把握住再造條件是什麼,腦子裏也沒出現有關的人物,充分出現有關的人物形象,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那就不叫藝術欣賞。

特別是讀中國的詩詞曲賦,這些語言藝術作品,它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養能夠通曉,你看這個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還能夠聯想想象。

特別是唐代以後用的典故,它都是意向化的。它用典故本身就是構成形象,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時也有典故。

第四,審美過程當中的情感活動。情感活動是審美心理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為任何審美過程,如果不能動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產生美感,或者至少這個美感是不深刻的。你對客觀事物產生了態度,態度變為生理感覺,生理感覺又被你體驗出來,這就叫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