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盛世有玄武門這三個字兒就已經是一塊擦不去的灰了,再加上一個李愔逼迫岐州官員,現如今也僅僅是上奏到長安,若是真的連奏折都不上,直接撂挑子,那肯定是鬧的沸沸揚揚,天下皆知了。
“陛下先消消氣,這事兒,也總得想個解決的法子,不是幹著急就能解決的了的。”長孫皇後勸道。
“幾年前朕便因李愔在封地胡作非為下旨斥責過,沒想到此子更是變本加厲,完全不把朕的話放在眼裏。”李二陛下無奈道:“觀音婢,你說,朕作為一個父親,是不是失敗的很。”
長孫皇後搖搖頭:“陛下是大唐之主,您的治下,有千萬子民,陛下又何須如此苛責自己,若是如此,那稚奴的事,這罪魁禍首,卻是臣妾了,畢竟稚奴在宮中長大,尋常一直是臣妾在教導,稚奴變成這般,也是臣妾教導不力了。”
“稚奴的事情等到大理石和神侯府那邊審問過之後在座言論,當下之急,是先將岐州的事情壓下去,難不成,也要朕將李愔召回長安不成?”李二陛下無奈道。
“陛下,此事.......楊妃可知?”長孫皇後問道。
李二陛下搖搖頭:“還未曾讓她知道。”
“此事,陛下著實不該瞞著楊妃,蜀王之惡劣,能夠治的住的,除卻陛下,便是他的生母楊妃了,若是讓楊妃交待,說不定有奇效。”長孫皇後說道:“如今岐州的官員鬧著請辭,想要將這件事擺平,隻有暫且將蜀王調離岐州。”
李二陛下點點頭:“罷了,反正已經回來一個稚奴,再回來一個李愔也沒什麼了,隻是回來之後,安置到何處?”
“蜀王頑劣、不知禮,陛下應擇嚴師,重新教導,宮中不是還有一個弘文館嗎?”長孫皇後笑道:“蜀王好歹是已經就過藩的成人了,若是送到弘文館之中......”
“可行。”李二陛下笑道。
既然蜀王自己不要臉,那就不要指望別人顧全他的麵子了。
一個藩王,被皇帝發配到弘文館之中與一些娃娃一同上學,這可不是一般的丟人。
丟人嗎?比起在岐州做出的事兒,上學有什麼可丟人的。
“楊妃那邊,就由觀音婢去將消息透露些個吧。”李二陛下說道,因為李愔的事兒,他現在不太想見到楊妃。
同樣都是楊妃所出的兒子,怎麼差距就這麼大呢?看看吳王李恪,再看看蜀王李愔。
“是,臣妾曉得了。”長孫皇後應下了。
李二陛下接到岐州的折子,知道了李愔的荒唐事,而這折子是通過三省上來的,三省中的朝中大佬又豈會不知道?
自然,李恪也知道了自己的弟弟在岐州又開始鬧騰了,而且這次鬧騰的還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