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9章 農(2 / 2)

“承襲了北朝以來對賦役製的改進,租調負擔比前代略有減輕,並訂有水旱災減課辦法;在服役與納絹之間有一定的靈活性,這是好處,但是,租庸調以人丁為本,不論土地、財產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納同等數量的絹粟,這是死板,大唐成立初年,農戶們有大量的自耕地,大唐租庸調也是建立在均田製上麵的,陛下可還記得幾年前查抄長安周圍寺廟的事情?”玄世璟問道。

李二陛下點了點頭。

“僅僅是寺廟名下,便查抄出這麼多的土地,那勳貴名下的土地呢?”玄世璟問道:“想想大唐初年的時候,農戶名下有多少地,到了現在,農戶名下還剩下多少地,若是戶部對此有個統計,二者一比較,可見一斑。”

現在大唐土地兼並的問題有,但還沒有太過明顯,當然,隻是肉眼可見的部分差距沒有那麼明顯,除卻戶部之外,吏部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去吏部查查長安周圍的這些勳貴,原本封地有多少,現在兼並了土地之後,又有多少。

封地範圍是不變的,但是可以通過土地的兼並,讓實際範圍不斷往外擴大,比如說玄世璟的封地就是東山縣,可若是玄世璟將東山縣邊緣周圍的土地,都買下來呢?

千萬不要小看了世族勳貴的貪心,為了家族萬年,他們什麼事兒都能幹的出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正直的聖人。

往後這樣的情況隻會越來越多,土地兼並越來越嚴重。

“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大唐大量的農戶便會破產逃亡,或者淪為地主家的佃戶,介時均田製就會崩潰,而以丁身為本的租庸調成為農戶不堪忍受的沉重負擔,與他們的土地占有情況已經不相適應,貧富的分化將會越來越嚴重,陛下以為如何?”玄世璟說道。

“的確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李二陛下說道。

玄世璟提起前些年查抄長安城寺廟的事情,李二陛下仍舊曆曆在目,賬本送到他麵前,連他這個皇帝,也都被寺廟的私產所震驚,那麼多的土地財富,藏於寺廟,推此及彼,寺廟的地是哪兒來的?別人送的,誰送的?平民百姓的地是一家子的活路,誰會把自家活命的本錢送出去,除卻百姓之外,那就是入寺廟為僧的人了,原先他們也是普通百姓,進了寺廟,成了和尚,地也就送給寺廟了,再者,就是有錢的富戶和勳貴世族了。

而他們的地又是哪兒來的呢?皇帝封的?皇帝的封地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送人的東西。

所以說,土地兼並的問題,早就有了,不僅僅是大唐有,前朝也有,隻是這個問題,從來沒有被正視過,也從來沒有被解決過。

“你可有什麼良策?”李二陛下看向玄世璟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