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城鎮遷移(1 / 1)

農村走向城市,鄉土經曆破裂,這似乎已經是故土經曆的又一種疼痛。我不曾體會到它呼吸的聲音,但能感覺到它千瘡百孔的內心。

在我的這一生裏,生於大山情於大山思於大山,我經常在午夜裏,做著這樣的一件事,就是想它念它,所有的鄉愁,終歸還是屬於每一寸故土。

曾經認為,城鎮遙遠的距離,是貧窮於富貴之間的距離,窮人是一定在農村生活一輩子的,城裏人都是有錢人,而今,卻認為有錢人未必都在城裏。

有的時候,時代和現實,改變著人的一些觀點,就如同不一樣的人生觀一樣。在經曆中學會取舍,懂得,珍惜,感恩,等之後會變得愈發沉重了。

舍棄鄉土,到大都市生活,這已經是多年來,鄉農們的心願和夢想了。故土所經曆的痛,不是一兩年了。買房買車,成了時代必須追逐的事了。

當站在鄉土氣息的家門前,用心體會到的是一種“靜”,與生俱來的那種。然而這種靜卻在慢慢的被打破,兒時的天空,好像成了記憶中的一道光。耕種場景,都變得遙不可及似得了。

在經曆的成長中,對於世俗中的太多東西,我們都有了自己的人生觀。然而,我們不能否定的就是,“落葉歸根”。所謂的的落葉歸根,就是生在這兒,根永遠在這兒。

在我背負流浪宿命的這些年,從內心深處想過,假如有一天可以走出大山,同樣在城市裏買房,我試想過背離鄉土的日子,也試想過大都市的生活。

在這平凡的一生裏,我想但凡是所有的夢想,都得從現實出發,我一直都覺得,家才是夢想起飛的地方。再者又從現實中的家來看,大都市的生活無法適應父母。他們一生未曾背離黃土,即便到了大都市,更是一種晚年不適應的磨難。

誰都無法阻擋時代潮流的步伐,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前赴後繼,農村的人想變成城裏人而勞其一生。城裏人卻又在享受生活同時住進鄉村。我們誰都無法預想,明天日落時又會發生什麼?可我們不得不珍愛今天流水般的光歲。

近年來,奔赴在一線城市中,看慣了時代步伐下,飛速前進的城鎮化建設,金錢催使了時代的同時,更加摧殘了人心,幻想過莊周那種逍遙而脫俗的生活。又憧憬過陶淵明那種隔絕塵世,遠離喧囂,采菊東山的世外生活。

可是生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得不接受和麵對,金錢變動下的時代。所有的一切都在發展中革新麵貌,時然,就連人心都不曾例外。城市與農村之間,始終有一道無法逾越界線。這便形成了中國本有的麵貌。

千萬年來,耕種是人們生活的根本,勞作是一個國家運轉的規則。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運轉,鄉村有鄉村的運轉,我理解的是不可廢其任一。城市是無法替代農村,也是不可能沒有農村存在的。但在這兩者之間,同時也規劃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大山懷抱中的村莊,也越來越少,養育鄉農多年的故土,荒蕪的越來越多,經濟條件好點的,都將離開了大山,去城裏生活了。

這一切似乎從退耕改進開始,就已經無法停下了!在故鄉的原風景裏,這裏的大山始終是突兀的,是滄桑的,從我的記憶開始記起,它的樣子一直是光禿禿的,就像天公下一座又一座的雕像,或許;這就是西北黃土高原具有的本麵貌。

人們始終過著一種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運轉著這裏的大山,季節流轉,輪回往複周而複始。根永遠都是田地。但卻現在不同了,原來那突兀又滄桑的山頭,每逢春來換綠裝,都是碧樹雲天,它最原始的樣子,成了記憶中的油彩畫。去而不返舊年時了。

土地確權也不再屬於鄉農了,政府不斷的回收實施造林工作,用另一種方式,補貼著農民,才使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大山去城裏打工,像是時代的一種號召,離開的不再回來,經濟水平好一點的,必然是在城裏買房,搬離大山,舍棄鄉土,已是必然。這是好事,亦是壞事。

好在於城市改變了農村的水平,壞則是土地荒廢,荒廢的土地,多半是承包給還在的鄉農,承包不出去的土地,便是割舍於荒廢,政府部門依然回收於植林工程。綠化的大山,不再有人記得了。

我深喜那種重返故土,鳥鳴風語的平靜日子,我喜歡聽夜幕降臨之際,蟲哇呱呱唱起的夜歌。可卻是在某些時候,勾起舊時人家的記憶場景,難免會有一絲欣喜的傷懷增悵望感充斥全身。

而今、斜陽西下,遠離喧囂,遠處的山頭,映出未夜的黃昏。隻是、故土依在,非得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