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本應一過元旦就到連城縣政府報到的,可是他給縣政府辦公室打了個電話,說自己手頭工作比較多,交接時間比較長,所以過完年再去報到。連城縣裏幾乎沒人知道張宏宇是什麼人,隻知道是市工業局的一個幹事,工作成績不錯,被派到縣裏幹點具體工作。
縣長陳承誌聽到辦公室關於張宏宇不能按時來報到的彙報後,大發雷霆說:“還有沒有組織紀律了?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交接工作也要報完到再回去交接吧?這麼重要的工作怎麼能托付給這樣的人?簡直胡鬧!”
新成立的經改辦主任趙光明聽說縣長的話後,同經改辦其他人員說:“我們現在的工作是當前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是關係到全縣經濟發展、鄉鎮企業搞活、農民增收的大事,在座的每一位都應身體力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的去完成這一艱巨而又神聖的使命。我們有些同誌卻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不顧本職工作,隻想個人利益,無組織無紀律!······”
大年初八,張宏宇來連城縣報道了。劉建民專門派司機開著紡織廠的標致505送的他。劉建民對張宏宇的特殊關照來自劉輝對他的囑咐。劉建民知道張宏宇是個“紅二代”,但具體有什麼社會關係他卻知道的不多。劉輝把張宏宇的家世和能量跟他老爹說了個底兒透,也說了張宏宇幫他搞了100台進口彩電指標的事。總之一句話:張宏宇就是跟陽江市很多重要領導搭接關係的橋梁。
到了縣委組織部門後,張宏宇自報姓名卻無人應聲,詢問一下該找哪個部門負責人報到吧,也還是沒人理他。
張宏宇也不氣惱,他雖是個“二世祖”,但從來沒有發過“二世祖”的脾氣,不是他不想,是他從來也沒有覺得一個縣處級的地方配讓他發脾氣。
等了一會,張宏宇回到了車上,司機小劉問:“張主任,我把您的行李給您放到哪裏啊?”
“你回去吧,東西不多,我自己就拿了。回去記得代我跟劉廠長表示感謝。”張宏宇說。
“那怎麼行?這樣回去我非挨罵不可,我怎麼也要看著您安頓好了再走啊!”小劉說。
正說話間,一輛老式212吉普車開進了縣委大院。一個裹著軍大衣,梳著大背頭,滿嘴酒氣的中年人下了車,對著院裏的標致車說;“這車稀罕哎,啥人來了坐這麼鮮亮的車?怎麼我都不知道?”
212的司機急忙下了車,扶著“軍大衣”說:“書記,我先扶您回去休息吧,我問清楚是什麼人了再去告訴您。”
倆人說著,頭也不回向院裏麵去了。
等212的司機出來詢問,已不見了張宏宇他們的人影。
“小劉,陪我去找個招待所吧,我先住下,剩下的事慢慢說。”張宏宇說。
“好吧,我聽您的。”
張宏宇就這樣在連城縣住了下來,他也不著急去報到,雖然不喜歡農村,但他來之前也想明白了:在這裏要是幹的不好,以後就是老爺子心疼我,把我弄回城裏我也不好過。
張宏宇沒有跟縣裏的人生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占理,隻要沒做錯事他就不怕什麼。他見過太多的叔叔、伯伯們整天“犯渾”,但說起正事就很較真兒的樣子。他也想有那樣的派頭。
他住在縣委招待所裏,每天就是找服務員聊天,問問:“咱們這裏現在改成幾個鄉了?聽說過以前哪個社辦企業特別紅火麼?哪個村富?哪個村窮?你多大了?結婚沒有?縣裏有什麼特產?有沒有飯店?日子過得好的有電視機麼?”等等問題。有些是他覺得可能對自己工作有用的,有些是他比較好奇的,還有些就是純粹扯閑篇兒。
張宏宇還是有收獲的,他知道了一些事。連城縣一共就六個社辦企業:一個磚廠,一個養雞場,一個木材加工廠,一個家具廠,一個石灰廠,一個罐頭廠。他實在是不知道所謂的經改辦能有多少事幹,更何況他隻是個副主任了。
張宏宇在招待所住到了正月十八,把所有能吃的縣裏的特產都吃膩了的時候,終於有人來找他了。
“您是張主任吧?我是連城縣委組織部部長邱少華,對不起啊,實在是怠慢了。你要是有空,跟我去見見經改辦的領導和同事們吧?”邱少華說。
“走吧,我也想見見。”張宏宇不鹹不淡的說。
邱少華本來是受縣長指示跟工業局領導反應情況的,想問問這個張宏宇到底要幹什麼,為什麼不來上班。結果得到的答複是:張宏宇初八去連城縣報到了。邱少華長了個心眼,跟市委組織部的朋友詢問了一下,聽沒聽說過工業局有個叫張宏宇的人,他的朋友隻答複了一句:“該知道的你自然會知道,別亂打聽,好好幹自己的工作比什麼都強。”邱少華從這句話裏分析出了很多東西:第一,張宏宇這種級別小到不歸市委組織部管的幹部人家都認識,說明這個人組織部門很關注。第二,這個人有秘密不能打聽。第三,幹自己的事別影響張宏宇。本著自己分析出的道理,邱少華客氣的將張宏宇領到了經改辦,對所有人做了介紹後便離開了。
張宏宇對自己在經改辦遭遇的冷場一點也不以為意,因為他的同事在他眼裏真的不值得他生氣,他覺得他們沒有讓他生氣的資格。
正月十九,趙光明召集全體辦公室成員開了會,他發言說:“本縣一共六個鄉鎮,七個社辦企業,準確的說是六個,因為其中有一家還沒有開始生產。這六家社辦企業經濟效益有好有壞,規模有大有小。取消人民公社後,企業主要麵臨的問題是:歸屬問題,財產如何劃分的問題。如何解決好各鄉鎮之見的利益衝突,平穩的完成從社辦企業到鄉鎮企業的過渡,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趙光明發言結束後,給經改辦的成員布置了工作任務,從頭至尾沒提張宏宇一個字。散會後,張宏宇也沒搭理趙光明,徑直回招待所了,他給劉建民打電話借了個車,說需要用幾天,什麼時候過來看著安排就行。
正月二十,紡織廠司機小劉一大早就等候在縣政府大院裏,他詢問了經改辦的辦公地點,找到了張宏宇。
“張主任,車就在院裏,您準備去哪?什麼時候走?”小劉說。
“走吧,上車再說。”張宏宇答複到。
倆人離開了經改辦後,兩個留在辦公室的幹事疑惑了許久,怎麼也想不明白是誰給張宏宇派的車,而且這個司機也不是他們縣政府的,這漂亮的有些超出這個時代的小汽車他們也沒見過。
張宏宇坐著拉風的標致505,用了三天時間,調研了七家社辦企業。了解了具體情況後,他感到十分無趣。六家正在運營的企業效益都比較差,盈利能力很低,他們的存在隻是給農閑時來務工的農民增加了一些收入。最可氣的是石灰廠,產品質量不高就算了,還把周圍的環境搞的又髒又亂。工人就在滿是石灰粉塵的環境裏工作,也沒什麼保護措施,一個個滿臉白灰,像極了一部文藝作品裏的“包身工”。張宏宇覺得,這樣的社辦企業就該取締,根本沒必要談什麼歸屬問題。就算能增加農民收入,也是增加了來幹活兒的幾個農民的收入,幫不到鄉裏大多數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