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貸款(1 / 2)

張飛揚獲得了那些宦官還有韓讚周他們的信托資金置換,張飛揚頓時獲得了很多財富。而他開始詢問這些手下錢莊的人,讓他們彙報一下最近的錢款情況。尤其是放款的情況,讓他可以好好的檢驗一下。尤其是他看看這些財富,能不能夠放出去。作為銀行,首先要做的也就是利用利率差來進行獲利,這個也就是最基本的利潤之一,也是最保險的利益之一,所以張飛揚自然也都是萬分重視的。

“東家,目前我們一共擁有存款折合成為白銀一共八萬兩銀子,當然這個並不包括那些東家在外麵的那個銀海裏麵的銀子。而這個八萬兩銀子也都是很多商賈存進來的,也有一些普通百姓存進來,他們正在利用這些財富來進行存款。而我們八萬兩銀子,其中有四萬兩是定期存款,他們都是衝著這些利息過來的。還有四萬兩是活期存款,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準備金去兌付。”

張飛揚馬上說:“不要緊,我規定了一個數字,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存款準備金是百分之二十,所以這個存款準備金是必須要留在我們這裏隨時準備兌付給他們的,我們不能夠拿出去放貸。百分之二十,也都是非常保險的數字了,因為那些所有存款的人不可能同時過來取款擠兌。而我現在關心的,是貸款的問題。你們能夠貸款多少出去了?”

那個掌櫃馬上說:“東家,我們有不少人過來和我們詢問關於貸款的事情。從那些商賈,到普通的百姓也都考慮要貸款。他們聽說了我們最高利率不到一成,這樣讓他們也都感覺不敢置信。東家,你實在是太仁慈了,居然最高利息才不到一成,要知道利息五成以上的比比皆是啊!”

張飛揚作為學習金融的,他當然知道古代利率的問題。古代的高利貸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要命的東西,往往能夠在農民破產當中起到催命符的作用。要知道在宋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方法叫做青苗法,那裏麵是王安石提出的,利用國家剩餘錢財來進行給農戶貸款。而每年利息最高不能夠超過百分之三十,可是這個也都是被稱之為“善政”了。雖然這個青苗法能夠解決民間高利貸的問題,可是他執行的官員卻有問題。張飛揚知道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他最大的問題在於用人不當,在無法掌握地方官員的時候,好政策都被弄歪了,這個不就是讓那些既得利益集團去“革命”,尤其是革了自己的命嗎?誰這麼做,誰是傻子。

而百分之三十的利息,都是高利貸了,這樣可想而知這個時代的利息是如何之高了。在古代時候,貸款利息每年高達百分之五十那是家常便飯,而百分之百那也都絕不在少數,甚至是百分之一百多都是有的。

在災荒年間,很多農民因為災荒,無法支撐下去,他們隻能夠借款度日。可是古代的利息普遍是那麼高的,這樣讓他們也都無法承擔。一旦過了幾年,什麼利滾利之類的利息疊加,然後利息轉化成為本錢繼續產生利息,這樣農民破產是必然的。而那些官僚地主們也都趁機兼並土地,利用那些農民所謂的欠債來兼並土地,然後獲得大量的財富。而農民沒有了土地,可是卻還要承擔債務,這樣讓他們不得不去躲債。這樣他們也都會成為流民,最後被這些高額的債務給吞噬。

“哎,這些高利貸,真是害死人啊!哪怕是我這個學習金融的人,也都狠不下心來如此之高的利息。這麼高的利息,不是要人命嗎?百分之三十的利率,在後世簡直是不敢想象。”張飛揚想道。

張飛揚也都不忍心要這麼高的利息,張飛揚知道在明朝末年,土地兼並已經非常嚴重了。所以他自然也多是不敢要那麼多利息,尤其是到時候萬一產生了呆賬壞賬,那可才是最麻煩的。自己作為一個銀行業的人,自然要準備好各種的準備。銀行和普通放印子錢的人不一樣,印子錢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的錢,他們都是利用自己的錢來放貸。可是張飛揚不同,張飛揚是利用別人存在他這裏麵的錢來放貸,他首先不能夠要那麼多利息。如果要了那麼多利息,那那些商人肯定會不滿。到時候人家心裏麵肯定不平衡了,因為自己在這裏存款,可是你卻用來謀取暴利,那還不如自己去放貸呢!

所以張飛揚為了不刺激那些儲戶,不讓那些儲戶眼紅,自然隻能夠降低利息。不過,降低利息也有降低利息的好處,那也就是能夠讓那些百姓爭相過來貸款。尤其是那些高利貸者,這次必然會遭到嚴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