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子,我有一個想法,過去我希望能夠請求宋老板,也就是我的這位伯父,可是他對我這個想法沒有興趣。所以我一直沒有能夠展現才華,所以我現在希望您能夠幫我。”宋天理說道。
“說吧,你有什麼想法,你想要開辦什麼?”張飛揚問道。
宋天理首先說:“我初次來到南京到時候,發現南京富貴之人能夠穿著綾羅綢緞,貧寒之人卻很多衣不遮體,很多衣服也都是縫縫補補很多,到處都是補丁。很多衣服都是從祖輩穿了幾代人,所以我看著這個非常於心不忍。”
“嗯,是啊,貧富差距太大了。”張飛揚也都感歎道。
張飛揚知道明朝末年的貧富差距很大,比起後世的貧富差距還要大很多。明朝的基尼指數是後世根本無法想象的,那是因為明朝的經濟體係完全是畸形的。他們對於那些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財產的人不予征稅,可是對於那些財產少的人卻加倍征稅,再加上天災人禍,結果也就倒黴了。明朝不管是農業稅還是商業稅,那也都不會能夠有太多富豪繳納的。那些商人交稅幾乎也就是打發要飯的,他們寧可拿錢去賄賂官員,也都不願意交稅。而那些擁有官職的官僚貴族地主,一個個都是掌握了大量土地不用交稅,而那些普通沒有官職的地主,他們也都把稅負轉嫁給普通佃戶。
所以古代的稅收製度那完全是坑爹,和稅收的核心並不一樣。在後世絕大部分國家的稅收都是講究“劫富濟貧”,可是中國古代的稅收製度卻是在“劫貧濟富”。這兩種思維,完全是在故意的拉大雙方的貧富差距。所以富貴的人能穿著大量的綾羅綢緞,吃著大量的富貴財富,可是普通人卻一件衣服都要穿幾代人,這樣顯然是一個令人悲劇的結果。
“所以張公子,當時我的惻隱之心也就來了。當時我也就想到了,那我為什麼不能夠製作一些廉價的衣服,讓普通百姓也都買得起呢?我想到了一個能夠大大的降低衣服價格的方法,而我跟伯父宋老板說過了,可是他卻看不上。他說這些普通貧民的衣服有什麼賺錢的,還不如去做綢緞絲綢。這些普通百姓,沒有哪怕做出了衣服也都沒有市場,他們根本買不起太好的衣服,他們幾代人穿一件衣服,怎麼可能有市場呢?”宋天理說道。
張飛揚不由得對那個自己便宜嶽父宋老板也都有些無語,這個家夥市場眼光如此之差,真是差的可以了。他這個家夥發現市場的眼光居然如此之差,他隻是看到了那些富裕階層能穿得起綾羅綢緞,可是卻看不到普通百姓其實也都是需要大量衣服的。普通百姓幾代人穿一件衣服,這個宋老板也就認為沒有市場。可是張飛揚卻在後世聽說過一個故事,那也就是有兩個銷售員去非洲,結果一個看到了非洲人都是光腳的,認為是沒有市場。可是另一個人認為到處都是商機,這個就是區別了。
有時候市場是可以培育的,懂得培育市場的人才是達到了一定境界的商人。普通人幾代人穿一件衣服,這個並不是代表沒有市場,而是因為衣服太貴,所以他們不得不幾代人穿一件,然後縫縫補補的弄好。如果能夠把衣服降低價格,這樣不就是可以讓絕大部分人穿得起,然後大量銷售了嗎?哪怕普通的廉價衣服利潤不高,可是架不住薄利多銷啊!
“你有辦法降低衣服成本嗎?你有什麼辦法?”張飛揚好奇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