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沒說完,“嗵——咣——”一顆炮彈在不遠處爆炸,說時遲那時快,廷賓喊著快臥倒,一把將老海推倒趴在他身上。隨著爆炸聲,灰砂走石落了廷賓一身,身上多處擦傷。廷賓扶起老人,關心地問:“大伯,沒傷著吧?”老海哽咽著說:“沒事沒事。你看……你還……你的命比我值錢哪。孩子,忙正事去吧,老天爺會保佑你們這些好人的。”說著,老人眼裏充滿淚水。瞬間,他從一位柔情似水的義士,變成一位橫刀立馬的將軍,振臂高呼道:“敵人進攻開始了,各就各位準備戰鬥——”
轟隆隆的炮聲驚雷般爆炸。頓時火光四起硝煙彌漫,血肉橫飛,人呼馬叫。段祺瑞下了最大賭注,調集大小火炮十幾門,來對付一個千餘戶的小鎮。龍團軍隻有幾門裝鐵屑的前膛炮,沒法與清軍對壘。廷賓告訴大家做好隱蔽,不可硬拚,等敵人靠近了再打。
廷賓設了兩道防線:第一道是圍牆。這裏圍牆之高之厚是有名的,有“銅牆鐵壁袖珍城”的美譽。因該村地富巨商多,他們早在鬧太平軍時,以防匪防盜為名捐款修起件隻城。後來不斷修葺加固,添置武器。外麵青磚包皮,裏麵用三合土夯實,城牆上有垛口,有瞭望塔,四角和城門上有箭樓。整座城有南、北、西3座城門,東邊是一座教堂。大門是用紅鬆做的,有半尺多厚。城外有十來米寬的護城河。不過,因長年幹旱,河道早已幹涸。這樣堅固城堡,是一般力量打不破的。第二道防線是天主堂。這座教堂位於村東部,占地百餘畝,是方圓幾縣中心教堂。有20多年曆史,先後有幾位外國神父主持。鼎盛期有中外牧師、修女、教士一二百人。前不久,才被憤怒民眾趕的趕殺的殺,教堂付之一炬。
廷賓把火槍隊,火器營分別安排在東西兩門城樓上,其它部位分由其他義軍把守。500騎兵作為巡邏隊,哪裏遇險增援哪裏。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預備隊隨時待命。
炮火越來越猛,傷亡越來越大,火勢越燒越旺。民眾自動聚合起來,挑水,鏟土滅火,攔掘火道,控製火勢。
經過大約一小時炮擊之後,攻城開始了。清兵在槍淋彈雨掩護下,抬著雲梯,潮水般向前擁。城上龍團軍,或張弓射箭,或投石擲瓦,或用土槍土炮轟擊,或用沸水澆燙;對爬上牆頭的清兵和豎上城垣的梯子,用槍戳,用刀砍,用木杠頂。總之,一切斬殺敵人的手段,一切拒敵於城下的方法全用上了。第一輪衝鋒持續一個多小時,敵軍丟下大批屍體和傷員垮了下去。龍團軍傷亡很小,這給龍團軍莫大鼓舞。
段祺瑞手持望遠鏡觀看了攻城全過程。他越看越氣,不停地大罵。隨後調來1門75毫米山炮,安放在距城門2000米的地方。他選用6。5公斤破甲彈,親自操炮,“轟隆轟隆”照西門猛轟,邊轟邊用望遠鏡觀看,隻三五炮就把城門轟塌。幸虧廷賓早有預見,將城門洞用土石填滿夯實。雖城牆倒塌,依然有險可據。攻擊號響了,清兵如虎突狼奔般擁來,投入兵力越來越多,西門人山人海,妄圖一舉攻破。雙方你摟我抱,拳杖交加,人壓人,人踩人,人擠人;有性急的龍團軍衝出城外,陷入敵陣;有不怕死的清軍立功心切衝進城裏,難免死於非命。雙方殺得人仰馬翻血流成河……最後,終因龍團軍技勇兼優,再次打退清軍。
村裏老人兒童自動組成服務隊,在董海大伯帶領下,死者抬到教堂,那裏有老年人為他們修麵整容,超度亡靈。把傷者抬到學校,那裏有中西醫大夫和自願而來的女護生精心治療護理。這些醫護人員大多在教堂當過修女、教士,他們都是自願來支援義軍的。
天過中午,戰爭平息,戰士們饑腸轆轆,兩三頓飯沒吃。忽然,從街頭巷口一家一戶,嬸子大娘姑娘媳婦,成群結隊提壺挎籃來給親人送飯。義軍不吃他們不依。不一會兒,火頭軍也挑著飯菜來了,折衷結果是大家一起吃。於是,像過節一樣說說笑笑,你謹我讓吃起團圓飯。看看大家親切和諧快樂的場麵,誰會想到是在流血殞命?
龍團軍悄悄做著突圍準備,等待夜幕降臨,可太陽好象故意與人為難,依舊不緊不慢地走自己的路。破絮般的灰雲翻滾錯合,似在醞釀一場更大風暴……段祺瑞決心盡快解決戰鬥,投入全部兵力,幾千名洋鬼子也驅趕到戰場,輕重火器全部用上。清兵抬著雲梯,拎著鐵鉤,在颶風般輕重機槍掩護下,潮水般向前湧。當官兒的高喊:“逮住景廷賓賞大洋2萬,逮住劉文清賞大洋1萬。為了榮華富貴衝啊,殺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清軍獸性大發,衝殺特別凶猛。
龍團軍不甘示弱,迎戰的大鍾嗡嗡地敲響了。不僅守城將士全部殺上戰場,連預備隊,巡邏隊也投入戰鬥。炮聲響成片,槍聲如旋風,龍團軍視死如歸,決一死戰。落後的武器對抗先進武備,一盤散沙的農民對抗訓練有素的正規軍。但龍團軍從氣勢上壓倒敵人。敵人畢竟武器太好,投入人力又多,大批清軍從炸塌的西門,從南麵的缺口,從北麵牆上爬上來,向龍團軍瘋狂掃射,幾十幾百的龍團軍將士倒在血泊裏……就在這存亡所係,間不容發的關鍵時刻,忽然,《十番鑼鼓》響了,它們是雲鑼、拍板、木魚、雙磬、銅鼓、板鼓、笙簫、哨呐、月琴、瑟琶等十幾種樂器。演奏的曲目有《急急風》、《細走馬》、《萬花燈》等。演奏者是件隻村相傳百年的同樂會員。他們大多已近耄耋之年,隻有重大節慶日才肯亮相出場,今天自發地投入戰鬥。他們用心靈之聲,揭露人間的血腥和殘暴;用天籟之聲,頌揚真理、正義和不朽;他們用最後呐喊喊,支持鼓勵著親人去拚搏去戰鬥。他們視強敵如糞土,置生死於不顧,吹著彈著拉著,從容不迫,旁若無人地走在炮火連天的大街上,不時有人倒下去,後麵的人自動補上空缺,不斷維持著完整隊形,直到最後一個人……刹那間,敵人被老人們偉大的膽魄和悲壯驚呆了;被老人們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氣勢嚇傻了。而龍團軍將士、青壯年鄉親,則受到巨大鼓舞和震撼,每根汗毛每根神經都亢奮起來,堅挺起來,呼號著呐喊著,勢如破竹般衝向敵人,與敵人展開空前慘烈的肉搏戰、白刃戰。敵人又一次敗下陣來……經此重創,龍團軍傷亡慘重。張學遜、祝絡超、孫絡法、呂老修等10來位大將光榮殉節。突圍暫無可能,廷賓下令退守第二道防線。清兵浩浩蕩蕩開進村,把教堂團團圍住。雙方進行休整,醞釀著新一輪拚殺……廷賓退守教堂後,馬上察看地形,部署兵力,挖掘塹壕,加固圍牆。這裏地形複雜,建築堅固,高層建築眾多,還有寬大的地下室;裏麵有水有糧有夥房有醫院有修械廠等設施。令廷賓欣慰的是,不必擔心連累群眾。廷賓對部將說:“弟兄們,我們處境非常困難,段賊不會放過我們,我們派出的信使都遝無音信,他們的處境也許比我們更環壞,我們隻有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