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段祺瑞正為經費發愁,這一百萬元無異於雪中送炭,他想了想說:“好吧,我收下,算我借的,以後一定壁還。”“哈哈哈,芝帥說遠了。我們即成一家,就不必客氣了。”

大戰一觸即發,嚇壞了曹錕。因此他邀請各方調人,風塵仆仆,奔走於保奉之間。主和最力者是曹錕的四弟、省長曹銳和七弟、26師師長曹瑛。他們的看法是:一頭是親家,一頭是三哥的部屬。由於三哥聽吳佩孚的,久而久之三哥必將大權旁落,直係將變成吳家天下。戰爭打贏了,以後得仰吳氏鼻息過活,戰爭打輸了,得罪了親家,也沒好果子吃。因此,寧靠奉張,不依洛吳,成了他們的信條。

直係另一位主和最力者王承斌。他跟奉張有良好的交往,與吳佩孚貌合神離,經常暗中使手腕。吳佩孚越是望眾天下,他越妒火中燒,越不能見容於他。直係反吳者甚多,漸分保、洛兩派。王承斌站在保派一邊,成了重要一員。

王承斌在曹氏三兄弟慫恿下,三次出關求和,三次遭冷落,無功而返。

曹錕仍不死心。又與徐世昌協商,物色了六位一言九鼎,資高望眾的調人。他們是“北洋三傑”之一的王士珍、三個“太上督軍”之一的王占元,老陸軍總長張紹曾,張作霖的恩師趙爾巽和張錫鑾,還有前吉林督軍孟恩遠。他們聯名發電,邀請曹、張“同赴天津敘晤,消除隔閡。”張作霖利令智昏,決心鋌而走險,不予響應……曹銳求和心切,自告奮勇,專程趕赴奉天。他以省長身份向奉張表示:“歡迎奉軍入關,保衛津京治安;攻擊梁內閣乃吳佩孚個人行動,與我兄弟無關。”

張作霖聽罷曹銳的話喜出望外,說:“直奉本係一家,既然親家有此表示,何勞我張作霖大動幹戈?”

曹銳沾沾自喜,回到保定。

就在這時,李夢庚風塵仆仆回到奉天,敘述了段祺瑞的全力配合,中山先生適時出兵的保證。張作霖心裏有底,態度又強硬起來。曹氏兄弟鬆馳的神經又緊張起來。曹銳再赴沈陽,指天設誓地表示:“我們兄弟絕不慫恿部下背叛親家,一定要製止吳的荒唐行為。否則,與吳氏公開決裂!”

於是,張作霖乘機開出4項苛刻條件:1。梁士詒複職;2。吳佩孚罷職;3。段芝貴當直隸督軍;4。京漢路北段劃歸奉軍。

曹銳一心結好奉張,排斥洛吳,不顧條件苛刻,回到保定。他振振有詞地跟曹錕宣布了四項條件,並說:“吳佩孚兵權在握,倘奉軍駐防天津,正好鉗製吳佩孚,他不聽三哥的,正好讓奉軍收拾他。”

曹錕一聽,頓時勃然大怒。他再昏庸無能也能算清這筆帳;如果答應這四項條件,分明是親目派當政,吳佩孚下台,皖係借屍還魂,奉張獨霸一統,直係完全成了附庸,隻能舉手投降,自動解散而已……他“啪”地一拍桌子,罵道:“混蛋!你們這筆帳是怎麼算的。子玉一完蛋,我們還能存在嗎?”

這時,西方國家對直係紛紛表示支持:英公使艾斯頓警告奉係,不得在京奉路上運兵;美國公使休士勸告張作霖,應根據華盛頓會議精神栽減奉軍;天津領事團,根據辛醜條約,抗議奉軍占領塘沽;北京外交團警告直奉雙方,不得斷絕京漢、京奉、津浦鐵路的交通……曹錕召開高級會議,決定戰和問題。大部分將領被奉張驕橫無理的態度激怒了。他們表示“奉張不除國無寧日。請仲帥速下命令,我們願效命死戰!”

曹錕終於下定決心,對吳佩孚說:“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親戚雖親,不如自己人親。你說怎麼辦,我就怎麼辦,我聽你指揮。”

接著,吳佩孚率全體直軍將士,發表一道有理有據的通電,列舉張作霖十大罪狀:

1。阻撓國會召開,破壞全國統一;2。舉洪憲禍首梁士詒為總理,推薦複辟犯張勳為長江巡閱使;3。勾結俄人,羅致蒙匪,袒護梁閣;4。招匪為兵,出擾山東,斷送路權;5。揮師入關,挾製中央;6。白晝劫掠,縱匪殃民;7。侵入直係,得隴望蜀;8。劫奪軍火,剽竊金錢;9。招兵納叛,收納帝製和安福餘黨;10。殘害同類,凶逾朱溫。

張作霖也不示弱,趕忙摘章造句,列舉吳佩孚十大罪狀,以示還擊。他罵吳佩孚“狡黠成性,殃民禍國,醉心利祿,反得無常”……接著張作相等人又通電,斥責吳佩孚貪、卑、狠、惡、妄、祚、不忠、不信、不仁、不義……就在直奉雙方互相攻訐謾罵,雙方調兵遣將之際,大總統徐世昌感到地位岌岌可危,仍想方設法尋求息爭良方。直到大戰前夕,他還頒布命令,勸直奉雙方撤兵。

但是,兩個好戰之徒。早已利令智昏,頭腦發脹。終於在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了!段祺瑞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兩個冤家終於反目,他可以從中漁利;擔心的是,一旦奉張敗北,他會受到誅連,日子將更不好過……六二 隱匿“咣”的一聲門子撞開,段祺瑞正想發作,見吳光新呆愣愣站在麵前。吳光新是作為奉軍顧問到奉軍司令部的,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段祺瑞情知不妙,急躁地問:“怎麼啦?說話!”

驀然間,吳光新的眼淚像斷線之珠落下來。突然一聲哭叫:“奉……奉軍……一敗……塗……地……”

這回輪到段祺瑞發愣了。半晌才回過神兒來,有氣無力地說:“坐下,慢慢說。”

……就在孫、皖、奉相約出兵,聯合倒直的前夜,已經率部開赴韶關的中山先生,忽然接到部將密報:陳炯明勾結吳佩孚,有乘虛謀叛之意!中山先生十分震驚,他知道如堅持北伐,就有鳩占鵲巢,斷送革命的危險。於是,他當機立斷,撤兵回歸,同時給張作霖發電說明原委。

與此同時,一向與吳佩孚關係密切的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杜錫珪,前海軍總長薩鎮冰及海軍總司令蔣拯,通電表示助直;不久,杜錫珪率隊北上,向秦皇島開進……常言說:禍不單行。由於時局突然起變化,直接影響了盧永祥、李厚基的行動。這些人都是見風使航,見利忘義的小人,吃虧冒險的事他們是不幹的。他們一看時局對自己不利,都采取觀望態度,龜縮起來。

直奉戰爭反映出日本和西方國家的矛盾。由於英美等國的牽製,日本人不敢對奉張公開支持,不得不宣布采取“不幹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