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抱怨:認清生活的不完美後,仍然熱愛生活(1 / 3)

6不抱怨:認清生活的不完美後,仍然熱愛生活

不將就不等於抱怨這個世界。人生的真諦把抱怨變成善意的溝通和積極的行動,在認清生活的不完美後,仍然熱愛生活。

用最大的善意麵對世界

以德報怨,

用最單純的心麵對世界上所有不設防的惡意。

——大漠荒草

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傑寧,是個充滿戰亂和炮火的地方。一些極端組織紮根於此,這裏是恐怖的溫床,而且是自殺性爆炸人肉炸彈的來源地,自殺襲擊者幾乎一半來源於此地,被稱為“自殺襲擊者”的搖籃。

2005年的一天,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持槍上街。他沒有料到的是,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分鍾前,這個地方發生了騷亂,有人向以色列士兵的吉普車投擲石塊。

吉普車向前行駛,以色列士兵正好看見了持槍的哈提卜。

一陣激烈的槍響,哈提卜倒在血泊中。事後,以色列士兵才發現,哈提卜手中所持的,不過是一隻仿真度很高的M-16玩具槍。

哈提卜旋即被送往蘭巴姆醫療中心。不幸的是,兩天後哈提卜在醫院不治身亡。哈提卜的父親悲痛欲絕。

出人意料,哈提卜的父親賈瑪爾,這位堅毅的阿拉伯男子,忍住喪子的悲痛,做出了讓所有人都震驚的決定。他決定捐獻哈提卜的器官,而且捐贈的對象是以色列人。

於是,六名以色列人接受了手術,移植了哈提卜的心髒、腎髒、肝髒和兩個肺。

賈瑪爾唯一的要求是,他希望能與接受兒子器官的人們見麵,看看他們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我想見見他們,這讓我覺得兒子依然還活著。”

六名以色列人,因哈提卜的器官而健康地活了下來。

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沙龍深受感動。他邀請哈提卜的父親到他的辦公室,接受一位總理的私人道歉。

小男孩和他父親的故事,感動著千千萬萬的人。

德國電影人費特爾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他將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搬上了銀幕,名字叫《傑寧之心》。在德國和歐洲各地放映。電影院裏無數觀眾同樣被深深打動,流下熱淚。這部電影也因此在歐洲獲獎無數。

不過,在費特爾的心裏,一直有個遺憾。他非常希望這部電影,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傑寧,也就是巴勒斯坦小男孩被槍殺的地方播出。他想告訴那個地方的孩子們:生活不僅僅是流血和衝突,不僅僅是站在坦克前阻攔和扔石塊……仇恨與隔閡可以消弭,但需要彼此的悲憫和寬恕。

遺憾的是,傑寧地區已沒有一家電影院,早在1987年,傑寧唯一的一座電影院就已經關閉了。於是,費特爾做出了一個決定,克服一切困難,重建傑寧電影院。為著這一目標,費特爾用盡了一切努力,而且他的舉動也得到了巴解組織和民眾的支持。

時隔二十年後,傑寧電影院建成並對觀眾開放。電影院裏播放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傑寧之心》。人們靜靜地看著,靜靜的影院裏一片唏噓之聲。影片結束時,觀眾久久不肯離去,他們全體起立,用掌聲表達對這位巴勒斯坦父親的由衷敬意和感激。

這座影院,如今意義非凡,它被看作是“和平的紀念館”和“哈提卜的紀念碑”。

走進這家電影院,人們自然會想起: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因誤殺而亡,但他的家人卻把生的希望帶給了更多的以色列人。

文/查一路

愛與寬容,才是醫治創傷的藥方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

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

2007年4月16日,是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建校135年以來最不幸、最痛苦、最黑暗的一天。因為,那天該大學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槍擊案。

7點15分,凶手因懷疑自己的女友與他人約會而發生了爭吵。在一名同學主動幫助調解時,失去理智的凶手拔出手槍,將他們倆射殺。

9點半左右,凶手又闖入諾裏斯教學樓一間正在上德語課的教室,開槍打死了講課的教授,接著又喪心病狂地打出了50多發血腥的子彈。

如果沒有年屆七旬的以色列籍客座教授列維·利布雷斯庫舍身堵槍眼的壯舉,傷亡將會更加慘重。學生卡爾霍恩親眼看見了舍己救人的感人時刻,他回憶說:“我們在教室裏上課時,突然聽到教室外麵響起了槍聲。當我越過窗戶回望教授的一刹那,發現他用身體拚命堵住了教室的門。他為全班學生成功逃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唯獨自己倒在了血泊之中。”

這次槍擊案共造成32人死亡,20多人受傷。隨後凶手對準自己的頭部,飲彈自盡。

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起校園槍擊案,令全美和世界人民都感到震驚和悲傷。

美國警方很快公布,槍擊案的凶手是一名韓裔學生,叫趙承熙。

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舉行的悼念遇難者儀式上,出現了一個令成千上萬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就是將凶手趙承熙和32名遇難者一起被列為悼念的對象。在悼念儀式上放飛的氣球是33個,敲響的喪鍾是33聲。33塊半圓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園中心廣場的草坪上。其中的一塊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他的碑旁邊也放著鮮花和蠟燭,還有一些人留下的紙條:

“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裏。——勞拉”

“趙,你大大低估了我們的力量、勇氣與關愛。你傷了我們的心,但並未傷了我們的靈魂。我們變得比從前更堅強、更驕傲。我從未因身為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學生而感到如此驕傲。愛,是永遠流傳的。——艾琳”

華人學生江偉恩曾經一度被誤傳為是“涉案槍手”,在真相大白後參加悼念時,不僅沒有糾纏於媒體的誤報,而且呼籲關心事件中的死難者和他們的家屬,並將自己的一筆捐款轉交給慈善機構。

一定有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將槍擊案凶手趙承熙和32名遇難者一起列為悼念的對象呢?

下麵的這些從不同角度闡述的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專門給新移民上英語課的社區教師桑迪對記者說,凶手8歲隨父母從韓國移民到美國,由於文化衝突,未能融入美國社會,最終抑鬱成疾。這起慘案提醒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

美國研究生克裏斯說:“他也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一共有33名學生死亡。我們應該公平地為所有死亡的人表示哀悼。”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中國留學生聯誼會主席薛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美國人看來,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卻沒有得到關懷和治療,社區是有責任的,同時凶手的家屬也是受害者。他有心理疾病,沒有及時得到社會、家庭的關心和救治,所以才導致悲劇的發生。在悼念活動中,校方也把他當作一個“人”來看待,以體現人性的關懷。

旅美作家林達分析說,這次槍擊事件的製造者,很早就被發現有極端的暴力幻想,學校和老師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相應的治療和措施。社會應該從醫學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者的感受,以最大可能保護他們的安全,滿足他們的特殊要求。同時,也注重有效預測他們的行為,盡量減少他們與社會的病態衝突。

在槍擊案後的第5天,趙承熙的姐姐趙善敬主動出麵道歉,人們才了解到凶手父母準備自殺的想法。一位網民在趙善敬道歉信的回帖中說:“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錯誤。你們也失去了心愛的人。”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一位社會心理學教授的話,也許最深刻地說出了將凶手趙承熙和32名遇難者一起被列為悼念的對象的根本原因:“在有仇恨的地方,我們要播種仁愛;在有傷害的地方,我們要播種寬恕;在有猜疑的地方,我們要播種信任;在有絕望的地方,我們要播種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我們要播種光明;在有悲傷的地方,我們要播種歡樂……因為盡管法製對社會和諧具有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隻有愛與寬容,才是徹底醫治創傷的最好藥方。”

文/趙誌新

生命的清單

每個聖人都有不可告人的過去,

每個罪人都有潔白無瑕的未來。

——王爾德

埃爾·拉法蘭是法國的一名大富翁,他性格溫和,樂善好施,是有名的慈善家。

沒想到,正當他人生處於鼎盛時期,卻突然得了一種重病,許多醫院的醫生都表示無能為力。在生命進入到最後的時間裏,他讓妻子坐在病床前,記下他埋藏在心裏的一個個秘密。他說,這是他“生命的清單”。

1.上小學的時候,他曾陷害過一個名叫約翰的同學。他向老師打小報告,說約翰偷了鄰居一隻雞,賣了5法郎,用這些錢買了零食和玩具。老師表揚了他,說他有正義感,而約翰受盡了老師的嘲弄和同學的挖苦。無奈之下,約翰轉到鄉下讀書去了。後來,聽說約翰高中沒畢業,就當了一名煤礦工人,一生過得很潦倒。

埃爾流著淚對妻子說,其實,那隻雞是他偷的,這個秘密埋藏在他心裏,一直不敢對人說,是他毀了約翰的一生。

2.上中學時,他喜歡上了一個名叫簡的女孩子。他向簡求愛,簡沒有答應,他便對簡懷恨在心。後來,簡喜歡上了另一個男孩,看著倆人牽手的甜蜜樣子,他妒火中燒。於是,他偷偷地寫了一封信,放在男孩子的抽屜裏。信上說,簡人品很差,性伴侶很多……很快,那男孩子和簡分手了。受此打擊,簡精神一下子崩潰了。後來聽說,簡一生沒有嫁人,整天嘮叨著那男孩子的名字,眼睛裏流露著無盡的憂傷和悲哀。

埃爾重重地歎了一口氣,說道,這個秘密他一直不敢對人說,是他毀了簡的一生。

3.他有個生意夥伴,名叫卡達。卡達對他一直關懷有加。在他資金最困難的時候,卡達還借給他十萬美元,幫他走出了困境。但是,看到卡達生意做得順風順水,越做越大,他非常嫉妒。為了擊敗卡達,他設計陷害了卡達。看到卡達生意每況愈下,最後破了產,他心裏簡直比吃了蜜還甜。

埃爾悲傷地說,這個秘密他一直不敢說,是他毀了卡達的一生。

4. 為了尋找刺激,他多次在外偷偷地和別人發生過關係,並致使一個名叫珍妮的女孩子懷孕。珍妮流產後,最後導致終身不孕。

5.為了偷稅漏稅,逃避稅收檢查,他賄賂了一名稅務工作人員。目的達到後,他偷偷地寫了一封匿名信,檢舉了這名稅務人員,致使這名稅務人員丟了飯碗,關進了大牢。

……

埃爾列舉出幾十條埋藏在他心底的秘密。當他說完最後一條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說:“如果不說出這些埋藏在我心裏的秘密,到了上帝那裏,也不會輕鬆的。現在,我要對我一生所做出的種種罪惡,表示深深的懺悔。”

妻子拿著丈夫這份“生命的清單”,完全驚呆了。沒想到,與自己同床共枕的丈夫,被人譽為慈善家的他,竟是一個如此齷齪的人,他的心裏竟隱藏著這麼多見不得陽光的東西!

這份“生命的清單”被刊登在法國《費加羅報》上。文章刊登後,立刻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讀者給報社寫信、打電話,述說自己生命中隱藏著的一些像埃爾做過的事情,他們感到自己很可恥、很卑鄙。

《費加羅報》在評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每一個衣冠楚楚的人的內心裏,都住著一個埃爾·拉法蘭,它是人的自私、虛偽、狹隘的體現。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時時在扮演著埃爾·拉法蘭的角色,它讓我們活得沉重、活得貪婪、活得悲愴。

每個人都有卑鄙的一麵,這是人性的悲哀。尼采說:“人是一根繩索,架於超人和禽獸之間。”人性本就複雜奇怪,有時候,我們連對自己真誠都做不到。所以,無須苛責別人。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克製自己的人性,尊重別人的人性,不要因為一時的嫉妒而失去克製,才可以避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蠢事。

文/韓冬

猝死的鳥兒

人性混沌,分不清善惡,

但它並不堅定,易受誘惑,

會變成什麼樣子,要看外力。

——憤怒的香蕉

馬爾科泰爾公園是鳥類的天堂,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裏麵的鳥兒開始死亡,一隻接一隻,毫無征兆。

它們沒有受到什麼威脅,也沒發現任何毒藥,警察調查了一個星期,始終沒有找到原因。或許隻是猝死,但不斷地死亡,讓公園管理處非常擔心。

一個小男孩的出現讓事件有了轉機。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電視台再次報道,一隻美麗的卡波鳥突然猝死,然後,男孩撥打了熱線電話,訴說自己對卡波的思念之情——在過去的一年裏,他經常去公園,而且,每次都要找到卡波,撫摸半天才回家。

鳥兒是不害怕生人的,甚至還會主動飛到人們身邊,所有公園的鳥兒都一樣。問題就出現在這裏,專家得出結論,大批遊客喜歡抓著鳥兒玩耍,表達自己對鳥兒的關愛,而就是這種親密的行為會逐漸導致鳥兒萎靡直至死亡。

人們恍然大悟,但故事卻並未結束。

馬爾科泰爾公園迅速製定了史上最嚴厲的規則:凡是私下碰觸公園的鳥類,將被處以嚴厲罰款,一萬法郎。這個數字讓所有遊客不敢輕舉妄動。

果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園的鳥類又恢複了生機,遊客也不再輕易接觸身邊的鳥兒,哪怕它們主動跳到自己的肩膀上。電視台對此還進行了專題報道,猝死已經成為鳥兒的曆史。

一年之後,公園做出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決定:遊客的素質越來越高,這一點毋庸置疑。既然遊客已經養成了不隨便捉碰鳥兒的習慣,那麼,何不廢除那條過於嚴厲的罰款規定?畢竟,這是著名的馬爾科泰爾公園,這裏的一切都應該是自由的,順應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