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佛懲(1 / 1)

百年前,前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四方百姓飽受欺淩,此時的人們生於亂世之中,猶如大海飄浮一葉,孤苦無依。連一心向佛,搭救眾生,不問紅塵之事的佛家人也難逃災劫,無奈離寺逃生。

木家村雖處於偏僻之地,仍無法避免戰亂,村中木家寺僅有幾個年紀稍長的老和尚守院,周圍百姓十空其七。

夕陽西落,倦鳥歸巢,幾位大師用齋之後,虔誠上香,祈求佛祖,待諸法事完畢,方才休憩。月隱夜空,繁星點點,一個身影順著樹林飛速跑至一低矮院牆處,縱身一躍,兩手扒牆,雙腳一蹬,矯捷的翻入寺廟,順著牆根,躡手躡腳走至廂房。窗縫處窺見幾個老和尚已經熟睡,便悄悄遛至大殿,四處找尋後,並無有用之物。正欲出門,忽然聽到尋寺和尚咳嗽之聲,黑影迅速返回,躲藏在佛像之後,待和尚走後,黑衣人從佛像後探身而出,恰見香爐之測,有尊佛像,黑衣人用手掂量一下,心想:“世道離亂,若無食用之物,必然餓死,平日從未偷竊,因腹中無米,被迫冒褻瀆神靈之罪深夜潛入寺院,找尋供品以充腑髒,奈何佛門清貧,自身難保,僅剩此尊佛像,如若變賣,換取米麵,尚能支撐幾月”。剛欲邁腿,心中自覺於佛不敬,又轉身放於桌上,雙手扶住佛像,矛盾重重,不知如何是好,寂靜的大殿中間,黑衣人站了片刻後,還是無奈的拿起佛像翻牆而出。

光陰無情,如白駒過隙,轉瞬而逝;又如東逝之水,奔海不複。百年時光,對於曆史長河,隻是滄海一粟,眨眼即過,木家村的百姓依舊過著每天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

新年剛過,天還未亮,木家村的教書先生木壽,已經早早起身,趁著東方肚白的日光前往縣城采辦書籍。畢竟讀書之人,一心隻在聖賢,山間美景,自然無暇欣賞,想到新書,路上哪敢耽擱,腳下步伐不由加快。

可天有不測風雲,走至一陡坡處,忽然一堆亂石滾下,正巧蓋住木壽,救出之時,已然咽氣。鄉鄰聽此,盡皆哀傷,歎惜之中,葬於墳塚。

一月有餘,先生之事漸漸淡忘,可禍不單行,一木姓人出外經商,不巧死於車輪之下。此後一年,木姓人接連遇害,災事不斷,木家村村長本是聰慧之人,可麵對種種噩耗,急的是抓耳撓腮,一籌莫展,萬般無奈之下,隻得請來通神的道人解決此難。

待諸位木姓族人到齊後,神漢上香九炷,請神下身,前因後果敘述一遍後方知。

百年前木姓之祖木子生,迫於生計,深夜盜像而出,歸後自感不敬,未敢變賣,而是埋於院中。佛像本是銅鐵,並無神通,但對於佛祖來說,卻是其在人間食用供品的替身,平日裏高坐於殿堂之上,接受萬人膜拜,如今蒙難,久埋黃土之下,不見日月,已有百年。

這日,佛祖享用煙火,乘雲經過此處,見其像掩於土下,掐指算來,知其原由後。決定對其子孫略施嚴懲,作為警戒,因此,木姓人方才災禍頻頻,如要破除此難,必須取出複供奉於廟堂之間,方能安然無事。

其後,木家人按神漢所指,果於地下一米處挖出佛像,三跪九叩後,虔誠的返還寺廟。

送還之日,族長麵西啼哭道:“祖上偷盜佛像,本是不該,佛祖若能憐惜世人,佑護眾生,世人豈會偷竊。佛家常說慈悲之語,因此小過,竟要族人幾命,憐憫之心何在”。

而今,木家寺早已衰敗,牆倒屋漏,殿堂皆毀,禮佛村民全無,銅像亦已不知何去,倒是院中幾畝青菜地日日為民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