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回歸的煩惱4(2 / 2)

但站在領導的角度看,如果一成不變就代表著一潭死水,或者說沒有衝勁和幹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早晚會被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蠶食掉!

好吧好吧,不能胡思亂想了,第一次見大領導印象分是很重要的!

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第一個是

折衝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裏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第二個是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秦穆公

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隻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隻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麼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第三個是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誌,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隻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麼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在其位要謀其政,如果想要被領導重視,就請一定要竭盡所能,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你紮紮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是必須的,但是如果你想再進一步的話,就一定要站在領導的角度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你的價值!

點,線,麵!

首先你要穩住一個點,然後相連成線,最後才能做到麵麵俱到!

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全看你個人的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