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較量8(2 / 2)

歡喜佛的造型源於密宗的“男女雙修”的教義。男者盤腿而坐,右腿彎度較大,左腿曲於右腿之內,彎度較小,女者麵向男者,雙腿張開,豐潤的臀部坐在男者的左腿之上,四臂相擁,胸脯緊緊相貼,赤身裸體作交合狀。

密教7世紀出於印度,唐代傳入中國,在西藏與當地民間信仰相結合成為藏傳密宗。藏傳密宗佛教(俗稱喇嘛教)作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與其它教派並沒有什麼不同,但與被稱為“顯教”的漢地佛教相比,顯教以理論探索為主,而藏傳佛教以密教為精髓,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俗信為其主要特征,宣傳口誦真言咒語(語密)、手結印契(身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結合的修行方式。

歡喜佛供奉在密宗是一種修煉的“調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機緣”。宗喀巴大師說:“調心要令信所緣”,對著歡喜佛“觀形鑒視”,漸漸習以為常,多見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在古體東密書籍中如《唐密述要》《大藏經》描述因業障舌兩側有牙齒痕,胸口和左臂出現黑痣密宗認為身體將出現症瘕、石癭、喉百葉、氣瘤。古代相信迦葉尊者說的懺罪方法以流鏑添“渡邊葵蟹,集古兵要,九葉鈴蓮”三個佛押可除難,求財。闡述為東密秘法之一,在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還有此種密宗修行。佛教教義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利用“空樂雙運”產生了悟空性,達到“以欲製欲”之目的。明王那些凶惡的麵目不僅是用來嚇退外界的妖魔的,更主要的是可以用來對付自身,對付內孽障的。而與這些看似殘暴的明王合為一體的嫵媚多姿的明妃,是明王修行時必不可少的夥伴。她在修行中的作用以佛經上的話來說,叫做“先以欲勾之,後令入佛智”,她以愛欲供奉那些殘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後再把他們引到佛的境界中來。

印度密教就有這樣的傳說:崇尚婆羅門教的國王“毗那夜迦”殘忍成性,殺戮佛教徒,釋迦牟尼派信徒化為美女和“毗那夜迦”交媾,醉於女色的“毗那夜迦”終為美女所征服而皈依佛教,成為佛壇上眾金剛的主尊。

與佛教其它派別所主張的非存在(“無”)不同,密教肯定現實世界是存在的(“有”)。在肯定萬物的基礎上,密教認為幽陽(幽明之卜即是幽陽,真史文字幽柔陽剛,坤柔乾剛。)兩性的結合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原因,也是宗教最後的解脫。“歡喜佛”正是這種理論觀念的圖解(宇宙是在變化中的極端崇拜要不得要用適當的態度知曉事物明理!)。

類似手法在漢地佛教中也有,比如民間盛行的魚籃觀音,觀音化身為市肆中美貌的女子,當被搞得神魂顛倒的男子要和她結婚時,看到的卻隻是具皮囊,以此警醒塵世的虛幻。隻是受儒家倫理的限製,漢地佛教在表現這種題材時一般是采用比較含蓄的手法。

印度教是繼承了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和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傳統發展而來的一種宗教。它的哲學的核心是宇宙的生命崇拜。常常通過多種多樣人格化的生命形態,包括多麵多臂,半人半獸,半男半女的怪誕造型來表現宇宙生命的勃勃生機。各種形象的身姿和手勢都賦有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從生殖崇拜升華而來的超驗哲學本體意義上的宇宙生命崇拜,成為印度藝術尤其是印度教藝術象征主義的中心,人體作為宇宙的縮影,充滿了生命氣息的容器成為表現宇宙生命的直接載體。

佛教和印度教之間本來是有著很大的差異的。佛教否認有創造宇宙萬有和主宰一切的神,而印度教則主張萬物都是由無所不能的梵神創造的。佛教主張“中道”,反對偏激;而印度教的不同教派不是極端自我折磨,就是放縱酒色。在社會生活中,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印度教則實行嚴格的種姓製度。在藝術表現上,佛教追求平和寧靜的理想,而印度教卻力圖用強烈的動感變化來表現宇宙神明的威儀。但是在笈多王朝2(320年-600年)以後,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在南印度,由於印度教非常得勢,佛教勢力甚至被排除於這些地區之外。而在古印度另端的孟加拉地區,在帕拉王朝(750-1150年)的庇護統治下,佛教又保存了一段較長的時期,成為印度次大陸行將消失的佛教的最後堡壘。不過這時的佛教為了延續自己的發展,已經不得不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內容,衍變為密宗。佛教藝術也深受印度教影響,引進了許多印度教的護法神,出現了多頭多臂的菩薩像、憤怒姿態的神像,以及其他強調神秘性和官能性的神像。特別典型的是出現了許多男女雙修的形象。究其本原,這些男女雙修也是印度教性力派影響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