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群芳譜6(2 / 2)

據我感覺,程若語應該已經達到了黑帶,大約在四段和五段之間的水平了吧!

她的性格豪爽,喜歡八卦,卻又很講義氣,可以說是內向宅男的絕配!

她是第一個和我共患難的女生,就在我為了救她被三個持刀小流氓圍攻有生命危險的時候,她明明已經脫險,卻義無反顧,傻乎乎的又跑了回來,竟然還喊著口號說是和他們拚了!

我的大小姐!這可是手上有人命的持刀混混啊,你以為憑你的花拳繡腿能討得了好嗎?

當然還有劉帥,但劉帥畢竟是哥們,卻又不同,要是劉帥也被圍住逃脫不了,最多被放點血,要是大小姐你呢?

要不是泰哥及時趕到,恐怕……

在我養傷時,通過三生石看到了程若語大小姐的前世,居然是巾幗英雄,忠孝節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不過話又說回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隻有花木蘭這樣的性情和性格,才會有程若語這樣的脾性和脾氣!

“江山易改”是我們常說的話,其實它有三個版本分別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當然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家胸大啊!

波濤洶湧,波濤起伏,呼之欲出,胸懷天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還有更貼切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從正麵、側麵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麵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麵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麵,如果主觀片麵,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麵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穀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裏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當然我想表達的不是這首詞字麵上的意思——少年,你懂得!

記得大約十年前吧,看過一部香港的錄像片,貌似是關於武鬆打虎的,具體情節忘得差不多了,不過有一個情節記得特別清楚,記得女主角潘金蓮是位洶湧澎湃的明星,而她的老公武大郎的扮演者卻是位身材極其矮小的漢子,基本上每天武大郎賣炊餅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關上屋門,然後對潘金蓮流著口水,揮舞著不大的手說:“金蓮,我要爬山……”

好吧好吧,主要是這個情節太經典了,每次想起來都讓我忍俊不禁,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