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父在鎮上的農辦上班上了三十年,除了農忙季節有點假外,一年四季幾乎沒有什麼假,還經常加班,所以劉子膽在家見到最多的是劉母。
因為劉父的工資有限,隻能解決家裏幾樣最基本的開銷,例如生病了的醫藥費、逢年過節親戚的人情事故以及劉子膽上學的學費,吃飯以及油鹽醬醋茶的問題完全落在劉母的肩膀上。
除了種田,那時劉母還要種菜,因為當時的家庭普遍沒什麼油吃,加上沒什麼葷菜,很少有肉吃,那時過年有那麼多客人,都隻有幾斤肉而與,其它大部分是素菜。
劉母一直以來都是種菜的能手,她種得拿手的好菜是南瓜、冬瓜以及辣椒,那時劉母種得南瓜結得果實要堆滿一個屋子,有時碰到好的季節,連屋簷上都堆得到處都是;其次是冬瓜,冬瓜的口感雖然沒有南瓜好,但冬瓜一直很看好劉子膽家,哪怕在屋後不小心灑了幾瓣冬瓜瓤,瓜瓤裏的種子都會迎風而長,等結果的時候一個接著一個,大的有時比背婁還要大;劉母種得最好的是辣椒,因為辣椒下飯,在那種缺乏營養的年代,唯一多吃飯才能長高長大。劉母種得辣椒又長又辣,遠近聞名,村裏很多婦女都跑來要劉母的辣椒種。
當然劉母種得好的除了南瓜、冬瓜以辣椒之外,她種的豆角,線瓜,葫蘆,黃豆,黃瓜,芋頭,大蒜,紅菜,羅卜等等都很好,所以當時那個年代物質多麼缺乏,劉子膽都從不缺吃的。
劉子膽最喜歡吃得一個菜豆角炒辣椒,這道菜不是現在家裏常做的或者飯店裏做的那種,除了在永春,在外麵幾乎吃不到的。它的製作方法具體是把采下來的豆角摘成一小段一小段,辣椒也要剛采下來的,全部清洗一遍。製作的過程是要鄉下那種鐵鍋,辣椒與豆角要在鐵鍋裏用鍋鏟按爛來,所以炒菜的時候還要一點手力,而且炒菜之時不可以先放油,得等辣椒與豆角稍微按爛了才可以加油。這樣炒出來的豆角辣椒非常美味,起鍋之時加上少量的蔥蒜以及豆鼓,絕對讓你美味到極點。
豆角炒辣椒是一道百吃不厭的菜,隻不過那時豆角和辣椒是季節菜,不能一年四季吃,隻有豆角與辣椒同時成熟的季節才有。這道菜劉子膽少說吃了十幾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為止,它成本底,製作簡單,百吃不厭,再沒食欲的人麵對這道菜都能吃下兩碗飯。
除了劉母做得豆角炒辣椒,劉子膽還喜歡劉母做得南瓜。那時的南瓜都是大南瓜,跟書上畫得一樣,有些像大的葫蘆,有些像個磨盤,皮都不用去,製作的時候不用添加任何甜味劑,但吃起來又鮮又甜。
南瓜除了做菜,還可以做南瓜餅,劉母做出的南瓜餅又軟又香,是小時候劉子膽最上等的零食之一。
而製年糕的季節是劉子膽最快樂的時候,本來年糕裏帶了年字,要過年才可以做,但為了一解劉子膽的口讒,劉母平時也會做。
年糕的概念當然不是眼前這個假貨橫行年代的年糕的概念,真正年糕是非常好吃的,原材料是糯米,有粘性的那種。製作年糕的糯米不能用機器碾成粉,它必須把蒸熟的糯米想方法人工打爛。這是原材料,配料要加黃豆粉,是那種曬幹的黃豆。曬幹的黃豆可能很多人沒有感覺,但把它炒熟,然後碾成粉,加上一些白糖和芝麻,這時變得又香又甜。當把打爛的年糕沾上黃豆粉,這種美食吃在口裏恨不得把舌頭都咬掉。
在劉子膽小的時候,隻要白水村誰家做年糕,那就會成小孩子必經之地,雖說每家做得年糕口感不一,但製作的方法一樣,再差也不會差哪去。
年糕做好之後,在白水村的風俗是小孩子不能先吃,大人當然更不能先吃,要先弄一大盤放在觀音菩薩神像前麵,因為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她是白水村人的精神信仰,隻有等到她先吃了,小孩子們才可以動手。這一點也是大部分在白水村成長的小孩子會遵守的規矩,觀音菩薩不吃葷,隻吃素,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保佑著這麼多白水村的人,小孩子們都會尊重她。
劉子膽小時候的美食雖然都是人工加工而成,數量不及現在機器在操作,但質量卻遠遠勝於現在機器做出來的東西。現在的人做出的食物隻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率和降底成本,很多東西都跑偏了,變得來不倫不類,一如年糕,現在各個地方賣得年糕根本沒法吃。
因為說到煩惱,說到吃木桶飯,說到吃,劉子膽難免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快樂小吃,現在回到現在,劉子膽與周媚媚找到一個吃湘贛木桶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