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挨打記(1 / 2)

牛娃娘常雲“黃荊跪下出好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挨打對於牛娃及身邊的小孩來說,如同家常便飯。淘氣貪玩是孩子共有的,適當的淘氣惹人愛,小小的貪玩也是可以原諒的,但是過分淘氣以致惹禍,過分貪玩不聽教誨,就讓人頭痛了,對於農村的家教,最適合不過的便是長點記性。打當然也是有度量的,並不是亂打毒打,打的本意是為了幫助長記性,所以隻要疼之於皮膚便可。

牛娃在母親心中幾乎是很好,但卻總是討打,當然不是主動討打,是做出一些事讓人不得不打,倘若不打,便沒有了其它更佳的解決方案。首先農村人很忙,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一句一句的教導,何況大部分教導都成了耳邊風——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這種情況,當事人唯有打,既解了心中的氣,又給肇事者長了記性,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其實有些時候罰也沒有打的效果,罰習慣了就隻是一種形式,就像那些有錢人一樣,犯了事,不就是討點兒錢麼?我有的事,不在乎,任性!當然站在和諧社會和人道主義角度來說,打是萬萬不能的,罰吧,力度太輕,對他造不成感覺,自然也就沒了記性,甚至他會覺得是一種驕傲。其實罰打的目的都是為了阻止,既然罰得太輕,對他造成不了影響,何不罰到對他有影響為止,比如按照他的平均收入的百分數?普通收入一年兩萬的罰兩千,那麼富豪一年兩千萬就罰兩百萬,這樣想想,的確能給此人帶來一些記性,倘若還是任性,也無妨,反正也隻能任性那麼幾次的。所以其實,打和罰的目的隻要是對的,方法是可以接受的,其實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好處多多的。

牛娃挨打幾乎是天天見,比如放牛打牌而導致牛吃了別家的莊稼,吃飯時因為太狼狽被母親說了一句而無論怎麼勸都拒絕繼續吃飯,和毛娃打架把毛娃鼻子打出了血等等。這些打挨得簡直就是有理有據,躲都躲不過的。當然,牛娃並不是那種挨了打就一定會長記性的人,有些事,犯了無數次,卻還是沒有吸取教訓,大概也和任性有關吧。

放牛雖然是牛娃常做的事,但是因為放牛而招惹的挨打也無數次。牛娃總是把牛攆在山上,荒地裏,然後自己在一塊大石頭或者其它地方,時不時看一眼,或者聽一下牛響鈴。有些時候,躺在大石頭上,看看遠山,瞄幾眼太陽,睡意來了,就在耳邊想起的各種聲音中恍惚睡去,直到路人的較大聲音,母親的呼喊或者意識間的驚醒。再次聽牛響鈴和找牛的蹤跡,發現已經在某塊莊稼地裏逍遙了。這時候,牛娃便飛速的跑到牛的跟前,牽著牛鼻繩,拉到荒地平坦處,順手折斷一根荊條,啪啪的抽打著牛背,嘴裏也嘮叨著“****的,八輩人沒吃過,”“你咋不聽話,打了你那麼多次了,你咋還是聽不進人話!”回到家後,牛娃裝著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還是做自己的事。突然,別家的大人大叫著牛娃,並十分有理地討要公道,牛娃娘趁著牛娃不防備順手抓起一根樹枝,朝牛娃衝過來,瞬間,牛娃“啊,啊,啊~,嗚,嗚嗚~”響徹可整個院子,牛娃娘叫到“你咋不聽話,打了你那麼多次了,你咋還是聽不進人話!”哪位大人便也不好再說什麼。可是第二次,第三次,牛娃娘就隻能下手重點兒,另外還得賠償。日子久了,牛娃隻要一聽到這樣的叫聲,便不用猜測母親反應,做好了逃跑準備。當然,逃跑就是對事情不負責任,跑過了初一,十五呢?幾次過後,牛娃娘摸清了牛娃的逃跑路線,牛娃還是沒有逃過劫難。牛娃便和母親展開了鬥智,母親每次衝的時候,牛娃便即刻最大加速度衝刺,突然一個急轉彎,消失在母親的視野,等母親跑到牛娃消失的地方,牛娃早已悄悄地摸到了後方,這種情況,母親哪裏知道,他隻知道往遠處逃,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牛娃蹤跡,隻好回家,而牛娃此時早已在屋裏某個角落躲好了,看到母親氣急敗壞的樣子,樂嗬得不行。但萬事沒有不透風的牆,最終有人把牛娃的逃跑方法報告給了牛娃娘,牛娃隻得換另一種方式,藏過的地方自然不能再次藏,牛娃便又發明了另一種逃跑方法,先引著母親往下跑,等到一定距離,突然換道往回跑,這下把牛娃娘累慘了,回家後哪裏還有力氣來打牛娃,時間過長了,氣也便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