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柯林斯的紅毯首秀(1 / 2)

在上映前後曝光DD影業撤資的消息,是既定的策略。

這一點,迪士尼方麵應該也有準備,雙方當時的合約,確實有約定,但是這種東西根本沒有辦法追究,知道的人那麼多,誰也不能確定是哪一個漏出去的。而且,DD影業和丹尼爾已經非常夠意思了,在整個宣傳期,都沒有出來拆台。

一直到首映禮前夕才把消息傳出來。

而且,消息雖然出來了,DD影業這邊肯定是不會正麵回應的,迪士尼當然也不會,這裏麵有一段模糊期,足夠撐到風波漸息。

這也是為什麼,在特裏弗透過渠道曝光消息之後,迪士尼方麵的電話隻是講應對,而沒有追求那位知情人士的原因。

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論是或者不是丹尼爾這邊漏出去的,都沒有意義。

丹尼爾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當然是希望《加勒比海盜》上映之後,一切的消息、成績都和DD影業脫離開來,即便它將大獲全勝。但事實上這一切和DD影業都沒有什麼關係,如果被人誤會丹尼爾又賺了一大筆,沒什麼好處,對於DD來說,減少點吸引力,有助於減輕對那些知名製片廠的刺激。

……

2003年6月28日,迪士尼樂園度假園區燈火通明。

傳聞中,迪士尼斥資1億8000萬以上的《加勒比海盜》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全球首映禮和酒會。

整個製作班底,包括傑瑞.布魯克海默、羅伯.馬歇爾等等,都盛裝出席。

演出卡司,幾乎全員到位。

丹尼爾.桑德勒領銜兩位好萊塢新鮮人,奧蘭多.布魯姆和凱拉.奈特利,還有傑弗裏.拉什、傑克.達文波特等配角。

伊拉克戰爭陰雲的慣性最近開始消散,好萊塢紙醉金迷的一麵重新顯露出來。

迪士尼在這裏鋪上了三百米的紅地毯,兩邊記者、攝影、影迷充斥,熱鬧非凡。

除了《加勒比海盜》的主創人員,迪士尼一貫喜歡邀請來自全美各地的影評人——通常來說,迪士尼的電影的評價都不太低,因為他們比較“無害”,《珍珠港》那種隻是個例,比如今年的《海底總動員》都獲得了絕大多數影評人的點讚,今晚他們也都受邀出席。

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就是從芝加哥特意飛過來的羅傑.艾伯特,這位影評人之王,已經很久沒有離開過芝加哥了,他的身體確實非常脆弱。但這一切被迪士尼打動,除了最近一段時間身體轉好,最重要的當然是迪士尼給了大價錢。

雖然在輿論上,《加勒比海盜》受到的關注和期待都相當的不錯,這基本得益於丹尼爾的加入和信譽保證。

但是在影評人界,這部電影的展望也隻是從“負麵”變為“觀察”。迪士尼決定開拍《海盜》,而且還是在《珍珠港》大敗之後,,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影評人都覺得迪士尼內部對轉型的要求真的相當急迫。可是當邁克爾.艾斯納意外下台,羅伯特.艾格執掌迪士尼,他們才發現,並不是迪士尼打算轉型,而是前後兩任CEO,都將籌碼壓到了類似的領域內。

甚至,羅伯特比邁克爾還要來的更加激進。

邁克爾雖然做了嚐試,但還是將《珍珠港》放在了“試金石”下,而不是迪士尼品牌下麵。羅伯特則一步到位,直接以迪士尼的名義開發了《加勒比海盜》。

如果《海盜》失敗,恐怕羅伯特也要受到董事會的懷疑了。

他們估計的不錯,這一次,迪士尼為《加勒比海盜》投入的多出了四五千萬,如果大敗虧輸的話,董事會對羅伯特的信任估計會打一個大折扣。

除此之外,《洛杉磯時報》的肯特.圖蘭也是最重要的影評人代表,他最近甚至有超越羅傑的意思。羅傑目前隻有blog,但是沒有MB,這讓他在網絡上,沒法和圖蘭一較高下。而且,重要的是,影評人正在從權威的寶座上走下來,他們如今的影響力來源,更多的是“從眾心理”。

圖蘭的關注者足夠多,那麼大家就會認為他的判斷足夠可信。

這就是一種簡單的從眾心理,而不是因為他過去的影評被認為是權威的、有內涵的、準備的。

迪士尼斥資將前後兩位,最具影響力的影評人一起找來,懷抱的心思路人皆知,就是希望能夠借助這些影評人的嘴巴,將這一塊的評論給補上。目前,普通觀眾對電影的關注度和期待已經不錯了,如果專業人士們再給出好評,一切都更加理所當然一些。

影評人不可或缺,豪華的嘉賓團隊同樣是刷媒體版麵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