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和中國的消息,遠不止於DD中國成立這一條。
DD影業進軍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僅僅算是好萊塢電影的一次試水,放在整個大環境上來看,算不上是大動作。可是普路托思投資公司從南非納斯貝等騰訊的主要股東手裏,斥資13億美金從納斯貝旗下的MIH手裏收購15%的騰訊股份,除此之外,普路托思還投資4000萬美金,和New合作,推出中國版的MB,當然,普路托思不擁有控股權,在MB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今天,中國政府不可能允許一家美國公司掌握一家中國社交網絡,而且,對於普路托思來說,對封閉的中國互聯網的過分參與,也會在美國市場遭受非難。因為,一些人會認為這一行為,是在助長中國對於互聯網的管製。
這一係列在中國的大小動作,都非常引人注目,而且密集發生在丹尼爾在奧斯卡再次封帝的前後。
即便是華爾街和華盛頓,也不可避免地被好萊塢這股風潮給幹擾到了。
《華爾街日報》在丹尼爾完成詹姆斯.卡梅隆的信息采集之後的兩天內,以他為主題,發表了一篇觀察評論。
丹尼爾是財經版塊的常客,不論是他被公開是MB、F2F之後的老板,還是DD影業收購了米高梅,這些事情,都是財經界的大事件。他因此登陸《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這些報刊的頭條也不是新鮮事。
但這一次有所不同。
《華爾街日報》沒有將目光聚焦在丹尼爾的中國行動上,而是將注意力放到了雷蒙德長時間一直在做的工作上。
“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來自於丹尼爾.桑德勒——是的是的,這是財經版塊,並不是娛樂版塊。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驚訝,丹尼爾早就是商界的大人物了。但這位大人物最近一段時間的行動,讓人感到相當不解,而且如果我們試圖深層次地去分析的話,你會感到某種程度上的愕然。
過去的一個月時間,普路托思對中國的互聯網進行了大手筆的投資,那是個封閉的,和美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丹尼爾似乎毫不畏懼、他斥資十數億進軍了一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公司,它擁有中國最流行的即時聊天工具,就像是美國的MSN一樣,普路托思獲得了這家公司15%的股份,差不多是第二大股東,當然,他對公司不具有控製權,在中國,這些企業的創始人總是想法設法地控製公司,騰訊的團隊也是如此,基本上,對於普路托思來說,這也許能夠包含在他們的全球互聯網產業布局中,卻不算是一次對某個產業的具體介入。他們能夠得到的,或者試圖得到的報償,應該是隨著騰訊的股價上升而獲得的投資回報——如果確實如丹尼爾所想的那樣的話。
除此之外,丹尼爾還投資了一家中國的互聯網門戶,和他們合資創辦一家中國的MB,似乎是為了避免在美國國內承受道德壓力,所以丹尼爾坦然地在新公司裏放棄了控製權。當然,按照中國複雜的法律條文,外資不被允許直接進入網絡服務公司,因此New浪和普路托思的合作,是一項持續了將近8個月的複雜工作,合作方式也並非是直接注資入股。但是,即便如此,普路托思的‘逆來順受’還是讓人感到意外,如果他們願意,他們本可以做的更多,在納斯達克上市的NEW浪,它的最大股東就是美國的貝萊德集團,當然是從資本上來說。因此普路托思也並不是沒有辦法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