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弱燕九策(上)(1 / 2)

祁然道:“陛下勿慮,楚人是難以馴服,但不是難以同化——北邊的夷人總是找楚人麻煩,如今我大燕已經占據楚人三十二郡,此乃楚國能人輩出,良田連綿的寶地,夷人見之也會心癢,必定會趁楚人內憂外患,主少國疑之際揮師南下。陛下可靜待佳音,遣謀臣良將坐鎮三十二郡,但凡有風吹草動,都要伺機行事,借夷人之力謀得楚地,再行同化之事。”

“夷人雖然粗魯,但也不都是傻子,怎會任由我們利用而不自知?”

“夷人粗魯,謀臣大都是楚人,他們喪盡天良,背叛故國,攜領死敵攻入楚地,必定會招來楚人的不滿與反抗,我方隻需停下響動,先讓他們開戰,必要之時可以襄助楚人,然後伺機而動,一場惡戰之後,兩方必定疲憊,楚人可能會大敗,但夷人損失也會不少,我方從中牟利即可——

可為兩國斡旋,達成和解之盟,兩方不能再戰,必定想休戰,夷人離楚國可比我們遠,他們又和波河人一樣逐水草而居,受不了楚地的炎熱,失利後不一定會想著侵占楚地,我方從中調停,讓楚人給他們錢財,夷人目光短視,會答應的。

楚人與夷人戰後,陛下可在楚地立一個親近大燕的皇帝,將楚國的都城從長安遷至東京,離三十二郡近些,便於控製——然後就是在楚地實行燕國的政令——其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閣、官名等都要更換,慢慢同化楚人,如此一來,可不比興兵損失小些嗎?

雖然時間稍長些,但是一個長久之計——同化楚人,或者使楚人數典忘祖,依附大燕,都是上等之策,此為蠶食。”

李曜顯然聽得入了神,祁然說了許多時候,兩眼都不曾眨動。

李曜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心內仍存有一定的疑惑,畢竟楚人存在的時間可比燕人久多了。他的先祖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創立燕國時,楚地早已不知有多少王朝更替,經受過數不盡的創傷與磨難,是很艱難的過程,但楚人都挺了過來。

楚地上更替交換的王朝比他大燕的列位皇帝數目都要多,楚地上的人總是擁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能在最危急的關頭保住那片土地,即使皇帝死了,王朝覆滅。

對於祁然說的話,李曜半信半疑,道:“還是要慎重為好,畢竟楚地並不缺皇帝,以前也有人如此做過,但結果呢,全部付諸東流,那些人不認別人立的皇帝和朝廷。

君不見,楚人曾有詩雲——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楚人雖然不好戰,朝廷又昏庸,但千百年來他們最講究一個氣節,最推崇有氣節的人,最堅持自個兒是正統,目別人皆為蠻夷,他們又聰明,比別人都強些,最不肯學別人,祁卿的意思朕明白,可楚人並不肯接受,相反會很抵觸。”

祁然輕蔑一笑,款款道來,“陛下所言極是,楚人確實聰明無比,心氣又高,斷不肯接受他們口中的蠻夷——也就是除他們之外的任何人——他們最講究氣節,從一而終,但他們的祖先也曾言過剛則折的話,臣之看法,過剛則折,折完就不會和以前一樣剛強了。

陛下擔心的事情在情理之中,但又不在情理之中,陛下少考慮了一個問題——再有氣節的人也不會一輩子餓著肚子跟你講氣節,再者,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節,有氣節的人早死了,活著的大都是沒氣節的人。對於沒氣節,隨風倒的人來說,誰坐在長安城內的皇宮裏都不重要,讓他們活著,能吃飽飯就是聖主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