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曜囅然一笑,又道:“你不僅喜歡揪著舊事不放,還很喜歡冤枉人呢,你所說的幾件事都是道聽途說,有幾件是你真實的所見所聞?從他人的嘴中得到你想聽的消息,是真是假想必你也很清楚,你隻不過是相信你所想相信的罷了,至於真假對錯,你也不在意吧。你們兵敗,乃是社稷之福,天下之幸,若是讓你們坐到了朕的位子上,指不定有多少荒誕的事情從你們的想法中出來。”
齊思明先是露出一副不屑的樣子,但隨著李曜說話說到他的心裏,不屑的樣子也隨之變成了默然。他很不喜歡李曜這個皇帝,很不喜歡把持朝政的世族,但對於這位皇帝所說的話,其中有幾條他還是認同的。
他和石如海確實都有私心,並不全是為了社稷,石如海之所以放棄優渥的小日子,走上叛亂的道路,就是因為他心裏存有的不滿又被其兄長橫死一事激化導致,而他齊思明是為了自己的大才不被湮滅,毅然決然地加入他們,起兵反燕。
在這些考慮之後,才是天下蒼生——被李曜這麼一說,齊思明有些驚醒了,從起兵到兵敗,他和石如海等人想的最多的是奪取天下之後他們如何如何,很少提及天下百姓,雖然他們起兵的口號是匡扶天下,但天下確實是在他們的所想所想之後的。
齊思明不免歎了口氣,也算是徹底接受了兵敗的現實——原來他不是張良在世,也不是武侯第二,他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他輸給了這個自詡明君的皇帝,這也是他最不想承認自己失敗的原因之一——他恨當今的皇帝,當今的朝廷,覺得從上至下一片烏煙瘴氣,位列朝班的都是一群庸碌無能之輩,大好的天下本應該由他們這群豪傑擁有,可如今卻在朱門子弟的手中,他們也在朱門子弟的手掌心裏,逃竄不得。
要改變這種現狀,包括齊思明在內的所有反燕的人都想的是一個解決方法——幹脆鬧個天翻地覆,將皇帝拉下馬,把所有阻礙他們去路的人統統清除掉。
誌向很是遠大,現實很是殘酷,在揚州起兵的石如海和齊思明敗了,在源城起兵的柴勇、柴貴兄弟敗了,在大昌起兵的韓誌德敗了——轟轟烈烈的反燕大業全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曾經齊頭並進的十一路反燕大軍支離破碎,他們躋身朱門的夢想也徹底破滅。
齊思明不再久坐,很是利落地起身,撫了撫手掌,看視了身上的傷痕,又看了看端坐在寶座上的李曜,眼裏的光輝終於落寞,看了片刻,轉身就要出去。
李曜令幾個宦官將徑直往外走的齊思明攔下,道:“你好不容易才見到了朕,便隻有這幾句話要說與朕嗎?你一走出這裏,可就再沒有任何機會了。”
說話之間語氣和緩,李曜望著齊思明堅定的背影,心裏又一次受到震撼——麵對風霜刀劍,他李曜也怕死,齊思明身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柔柔弱弱的書生,竟然不怕死——由齊思明始,李曜又想起了在這場反燕大戰中前赴後繼,不懼生死的人——他的心思何時能讓天下人明白?他不是天下人所想的那樣啊,在他的心裏,天下重要,百姓同樣重要,他貴為天子,就要讓日月普照之地都安康祥和,所照之民都安居樂業。
李曜低下了頭,無人理解,使他特別孤獨。
齊思明被宦官們攔下,沒有轉身,隻是在原地站定,不想讓李曜看見他滿眼的熱淚,道:“君非君,臣非臣,絕非社稷之幸,君上既有安邦之誌,又強國之心,就應該早作決斷,早日改變——君視臣民如草芥,則臣民視君如寇仇,如今諸路不通,像我等這樣的人不會因為死了一批,就徹底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