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才人匍匐在地上,不斷哭訴,聲音也由小變大——滿心的痛苦與不知所措,讓衛才人無法忍住哽咽,隻有用嚎啕大哭的方式才能讓她的無助稍稍減弱些。
宸妃與青萍的眉頭都越皺越緊,靜靜地聽著衛才人的訴苦——事情出乎宸妃與青萍兩人的估算——本來兩人想的都是劉昭儀向衛才人發難——
以前在東宮的時候,這樣的例子就不勝枚舉,劉昭儀看不慣衛才人,衛才人懼怕劉昭儀,每隔一段時間,劉昭儀總會拿出像以前一樣主人的姿態,來命令和懲罰衛才人,衛才人哭哭啼啼,毫無辦法,隻好忍受這些羞辱。後來,劉昭儀無端對衛才人動刑的事情被李曜發現了,李曜還是維護了一下當時的衛氏,還讓衛氏有事就去找宸妃,還囑咐宸妃要善待衛才人——因此,宸妃就成了李曜準許的衛才人的“保護傘”,衛才人一有事情,必定會來找宸妃,而宸妃也慢慢就習慣了。
習慣了之後,宸妃也開始有些可憐衛才人了——可憐她孤苦伶仃一人,無依無靠,就對衛才人很是關心,時常送些吃的穿的,衛才人身邊的侍女汝雪當初也是服侍宸妃的,宸妃見衛才人身邊沒有貼心忠厚的人服侍,便指派了汝雪前去服侍衛才人,將衛才人原本的侍女打發走了——宸妃的這一舉動,當時也引來了劉昭儀的一些不滿,但宸妃的身份與家世都比劉昭儀要尊貴,所以劉昭儀也隻是在背後發發牢騷,沒有將不滿的情緒表露於外——宸妃對於這些事情,心知肚明,但卻絲毫沒有減弱對衛才人的幫助與關心——衛才人也由此對宸妃更加死心塌地,感恩戴德。
進了大明宮,宸妃與衛才人的關係還如以往一樣——衛才人平日裏侍奉宸妃非常認真,沒有一絲怠慢,比宸妃的兒女們還要盡心,宸妃看著衛才人低眉順目的樣子,更加喜歡,有時還會讓衛才人抱著小李仰來仁壽殿玩耍,在眾人眼中古怪的郗國公主也跟小李仰很投緣,兩人相見都是笑眯眯的,宸妃對於小李仰也很是喜歡,常常讓青萍去衛才人所住的春蘭殿看視小李仰。
宸妃對於這個孩子很是愛護,而今聽一直對自己很依賴,也很恭順的衛才人說當今皇後要收養她的兒子,還不許她們母子相見,宸妃一下子覺得自己不是在大明宮裏,至少不是在燕國平城內的大明宮裏了——
宸妃不相信王皇後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先不說燕國兩百年來還沒有皇後要強行收養妃子的孩子,就算有此先例,也不應該是由皇後出麵——宸妃記得太宗皇帝年間有一件和此事頗為類似的先例——那時候是太宗皇帝的升平十三年,太宗皇帝立了幾十年的儲君李岢薨逝,太宗皇帝很是悲痛,素服一年,舉國哀悼,三年以後,仍然沒有從失去至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在群臣上表陳情,要求早早確立儲君人選,安撫社稷時,太宗皇帝與眾臣爭吵了起來,最後,太宗皇帝做了一件滿朝文武都很震驚的事情——太宗皇帝提出要立已經薨逝的太子的兒子李改為太子,遭到群臣及光王一黨以“國無長君,不能太平”為由的反對,太宗皇帝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群臣提出自古隻有父傳子的規矩,沒有祖父傳與孫兒的慣例——